蘭州:水價上漲的考驗
本刊記者/孫春艷(發自甘肅蘭州)
水價9年連漲5次,近日,蘭州因水價連續高漲一事,被媒體推到了風口浪尖。而僅在2009年11月至12月27日期間,中國就有24個城市上調、或確定在2010年上調居民用水價格。其中,不少為高溢價轉讓水務公司的城市。
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水務的市場化過程中,以高溢價方式引入外資的模式被稱為“蘭州模式”。
2007年1月,蘭州市政府宣布,將蘭州供水集團45%股權及污水處理項目以17.1億元(上述項目及股權凈資產僅分別為3.5億元和1.4億元,溢價率約280%)的價格轉讓給威立雅水務集團,期限為30年。隨后,威立雅在蘭州踐行的高溢價“蘭州模式”在全國逐步推廣開來。
由蘭州供水集團和威立雅合資成立的蘭威水務,去年以來多次提出漲價申請。2009年7月20日,甘肅省發改委組織召開蘭州居民用水定價聽證會。隨即,“高溢價收購倒逼水價上漲”的熱議在媒體和網絡上傳播開來。2009年8月底,發改委價格司、住建部城建司等多個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蘭州水價成本、外資進入等問題進行了數月調查。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最后調查得出結論為:蘭州市此次水價調整供水成本狀況清晰,與高溢價引入外資并無直接關系。此事似乎告一段落,然而,這背后反映的公共事業改革中政府監管、公眾利益、企業效益責權利之間的關系值得深究。
“水資源緊缺之下,水價上調是大勢所趨,然而在高溢價的背景下,水價調整讓公眾如何接受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
高溢價之禍,高溢價之惑?
“水價即使每噸上漲一元也是可以的,但必須提供蘭威水務詳細的供水成本。”蘭州大學教授何文盛的發言引起聽證會現場一陣議論。主持聽證會的甘肅省發改委物價局負責人雖強調了“省市物價局先后三次聯合對蘭威水務供水成本進行監審和測算”“成本狀況構成清晰”等,但效果不明顯。聽證會后,質疑蘭州水價上調的網絡文章達100多篇。
“都是高溢價惹的禍。”蘭威水務紀委書記張輝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2009年,蘭州既不是全國第一個提出水價上漲的城市,也不是水價上漲幅度最大的城市,高溢價應該是蘭州成為全國焦點的原因。
蘭州市供水集團高溢價轉讓疊加了兩重改革的背景。一是城市公用設施改造與新建缺少資金,2002年底,住建部出臺《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鼓勵社會資金、國外資本參與建設,以特許經營形式為主要模式的水業市場化改革開啟。另一重背景則是,2003年成立的國資委之后進行的“政資分開”改革,市政公用服務的供水公司資產參照一般競爭性行業統一納入到這一改革框架之下。
原蘭州市供水集團在2004年完成了企業改制之后,很快進行了資產重組,向國內外投資者公開招標。
“當時看到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簡稱“威立雅”)出價17.1億的高價格,參加招標會的人都很吃驚。”當時主抓招標工作的蘭威水務董事長孫曉霞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她強調選擇威立雅的原因,是威立雅全球水務行業的權威地位、投標文件反映出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較其他競爭對手略高一籌。最后,“價高者得”再一次在蘭州水廠競價中上演。此前數月,威立雅通過高溢價取得了上海浦東、海口、常州等水廠的股權。
不過,在溝通中以孫曉霞為首的中方代表發現,威立雅方面對合資后的市場前景過于樂觀。比如威立雅方面判斷,水價有可能每兩年上漲一次,每次上漲10%至20%;根據威立雅此前收購的上海浦東和深圳自來水廠用水量的快速增長,推測蘭州市3~5年后自來水需求量會達到每天138萬噸(2007年大約為80多萬噸左右)。
然而水價的上調并非如威立雅想象得那般容易。合資后,合資供水公司多次申請漲價。2008年9月,合資供水公司再次提出水價上漲要求,但甘肅省政府沒有同意。
“當初甘肅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給企業下達的談判規定是不允許考慮水價調整問題,不允許承諾固定率,雙方談判基本原則就是‘利益共享,風險均擔’。當初的合同是通過商務部、住建部審核并備案的。”孫曉霞說。
而此前的全國水務改革案例中,已經出現過因政府承諾固定回報率而失敗的例子。比如1995年,沈陽市政府決定將第八水廠的一半資產出售給中法水務投資公司,并于1999年賣出第八水廠的全部資產。最終,沈陽市政府因無法兌現外資年平均投資回報率17.325%的承諾,不得不在2000年回購第八水廠。
“當初蘭州供水集團與法國威立雅集團簽訂的合約,在規避風險方面堪稱典范,非常嚴密。” 資深水務行業專家、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大岳咨詢有限公司負責蘭州市供水(集團)部分股權轉讓的全程項目咨詢,歷時時間接近一年半。
“威立雅想靠收益收回投入是不現實的。”蘭威水務紀委書記張輝為此曾經認真算過一筆賬。威立雅出資的17.1億元,在使用期限30年內,每年獲得近6000萬的利潤才可能實現。外方持股比例為45%,這意味著稅前利潤達到1.3億元,即使按水業保本微利的6%計算,主營收入達到6億左右。可是僅以2008年為例,蘭威水務的主營收入僅有2.8813億元。
“威立雅并不是‘傻子’,”威立雅水務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在2007年在中國水網為蘭州項目澄清:17.1億元人民幣,并不是單純用來購買資產的價格。其中,8億元是用來購買水務資產,其他的則是作為增資,投入到項目的長期發展中。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接觸的蘭威水務的中方人士普遍認為,威立雅應該是從長遠的戰略考慮,畢竟蘭州市作為西北重鎮,有輻射整個西北地區的作用。況且競標如同拍賣一樣,不同投資者對同一資產的估價并不相同,在美國和歐洲同時上市的威立雅應該更多從資本的角度考慮。據了解,威立雅在蘭州中標的當天,它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股價上漲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