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從東江源頭江西尋烏縣,奔騰500多公里,才能來到東莞,一點也不容易。那么,東莞的供水布局是怎樣的?水質到底如何?近日,記者專訪了從事制水研究20年、東江水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盛德洋,讓他來為大家“揭秘”東莞用水情況。
東莞人喝水來自哪里?
東莞人喝水,主要分三大塊。一部分是東深沿線的八鎮,包括橋頭、謝崗、常平、黃江、樟木頭、清溪、塘廈、鳳崗這八個鎮,它們采用自行供水的方式,各鎮分別在東深工程或水庫取水,自行凈化處理,通過配水管網配水到用戶。由于它們的取水口位于東深沿線的太園泵站,是東江流入東莞的首個交水點,深圳、香港也是從這里取水,水質與東江供給深圳、香港的水是一樣的。
一部分是東江沿線的鎮,包括企石、石排、茶山、石龍、石碣等鎮,它們由于東江由境內流過,這些鎮都是自行取水,凈化處理后,配水到戶。因為東江是自東向西流,原水水質使上游的鎮處于優勢位置。
另一塊供水的“大頭”,就是東江水務的供水了。目前,東江水務擁有第二、三、四、五、六水廠等五間水廠,供水范圍遍及全市二十多個鎮街,包括莞城、東城、南城、萬江、長安、虎門、厚街、大朗、大嶺山、道滘、東坑、高埗、橫瀝、洪梅、寮步、麻涌、沙田、望牛墩、中堂、松山湖、虎門港等,并計劃向生態園供水。“東江水務的供水約占東莞市供水量的一半多,供水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超過全市市域面積的一半多。”盛德洋說。
原水質量如何?
長遠看水質堪憂
“東江上游干流水質總體還算可以,水質也基本符合飲用水水源的標準。”盛德洋說,東江不僅是東莞的母親河,也是香港和深圳的供水水源,所以為保障香港及東江沿岸人民的用水安全,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東江的水質保護。東江由于本身流域面積不大,平均流量有限,承載的GDP總量巨大,開發程度也接近極限。
但由于我市處于東江下游,且部分取水口又在支流,隨著上游城市河源、惠州等地經濟日益發展,以及部分水利工程的實施,河道采砂等各種因素影響,水質從長期來看,不容樂觀。“實際上,水廠取水口的原水水質部分是會有超標情況,單因子監測出現不合格。” 盛德洋表示,經過水廠工藝處理,出廠水能達到新國標要求。
而東江水務的5個水廠水質又如何呢?
第五水廠的取水口位于企石,在東深供水太原取水口下游10來公里的位置,經過自流的水質凈化后,原水的水質與東深供水相差無幾,水質較好。順東江而下便是第六水廠。第三、第四水廠位置鄰近,靠著下游,其原水水質次之。第二水廠處于東江最下游,因咸潮上溯,以及季節性排污等原因,經常要關停,由其他水廠進行補充供水。
“虎門、長安都是經濟重鎮,供水調配上進行了多線供水。譬如說,虎門是由第三、第四水廠進行供水,長安則有三條線路供水,包括第三、第五、第六水廠。這些水廠的管網都是互聯互通的,加大了對鎮街的供水保障力度。”盛德洋說。
出廠水質量怎樣?
5個水廠工藝先進
水處理后可達“國標”
東江水務作為東莞制水的龍頭企業、唯一的市級供水企業,又是如何保障出廠水的水質呢?東江原水要達到飲用標準,需要經過一些什么工藝處理?
盛德洋介紹,由于東江水務5個水廠中除第二水廠屬于中等規模外,其余皆為大型水廠,建設標準較高,工藝較先進,要出廠水達到飲用標準,在原水水質較好的情況下只需經過常規的工藝處理便可。在原水水質變差時需要在強化常規處理同時進行應急處理,例如投加高錳酸鉀進行預氧化,降低水中錳的含量,改善水的混凝條件;投加粉末活性炭去除輕微的有機污染或臭味;在水中投加石灰或食用堿調整飲用水的酸堿度等等。
此外,第六水廠還在常規處理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深度處理工藝,即增加了臭氧-活性炭生物處理,出廠水各項指標優于國家現行標準。
由于東江水務的各大水廠歷史不長,在建設時選用的工藝比較先進,自動化程度也高,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原水只需要經過常規水處理工藝后,出廠水即可達到國標106項的標準。
“這個新國標106項,我們早幾年就達到,所有的出廠水都達到。”盛德洋介紹,在新建成的第六水廠擁有深度處理工藝,能夠提供更優質的飲用水。
“如果是突發性污染,投放高錳酸鉀等水處理工藝,每噸水成本將會增加1-2毛,要視具體的工藝而定。”盛德洋坦言,這筆錢是長期投入的,難以計算。
小貼士
長期飲用不達標水 可能誘發各種疾病
今年起,東莞公布村級水廠水質,已經有7個村級水廠連續三個月不達標了。不達標項目主要是渾濁度、游離氯、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和氨氮。
盛德洋說,人喝了這些不達標的生水會有不適的反應,如腹瀉等。長期飲用甚至還會造成人體內分泌系統紊亂、生殖和免疫系統受到破壞,并可能誘發各種疾病。
盛德洋介紹,渾濁度不合格可以通過沉淀靜置來解決,而游離氯是為了保證微生物安全的手段,游離氯不達標,水中的細菌、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相應地也會出現超標的情況。“不過只要把水燒開喝,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