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江南水鄉的嘉興河道密布,許多人形成了“水鄉不缺水”的錯覺。事實上,嘉興是水源性和水質性雙重缺水的城市。2008年我市啟動了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至今,萬元生產總值取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節水專項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這6項基本條件全面達到要求,各項基礎管理和技術指標也已達到或基本達到考核要求,節約用水成為這座江南水鄉城市的自覺追求。點點滴滴節約下的水,滋潤了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
節水全民行
打開嘉興地圖,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8條放射形水系構筑起密布的河網,城市依水而筑、因水而興。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于種種原因,作為江南水鄉城市的嘉興逐漸步入了水資源短缺的窘境,成為水源性和水質性雙重缺水的城市,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807.7立方米,不到全省人均水資源量1900立方米的一半,僅占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同時,用水不合理造成水資源浪費的現象也較為普遍。水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嘉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喚醒了嘉興人節水的憂患意識。
在1998年提出創建節水型城市并經過10年的“預熱”后,2008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到2010年把嘉興建成國家節水型城市的目標,并將此作為新一輪“五城聯創”的重要內容。隨即,我市組建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各區和市建委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創建小組;制定和編制了創建實施方案以及《嘉興市市區節水中長期規劃》、《嘉興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等7個規劃;加大節水投入,2008年和2009年節水專項資金占財政支出比例分別達2.64%和2.49%。
創建節水型小區,是喚醒和增強市民節水意識的有效途徑。市節水辦對這些小區進行用水情況調查,對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器具和衛生潔具配件進行免費調換,消除了社區公共設施及居民家中自來水的“跑、冒、滴、漏”現象。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一水多用已成為居民的生活習慣。南湖區新興街道文昌里小區居民盧滿法老人說:“平常洗手時在下面接個臉盆,積起來的水用來擦桌子、拖地板,然后再用這些水沖廁所,全家每月用水量不會超過4.5噸。”至今嘉興建成市級節水型小區8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100%。
節流優先突破“瓶頸”
在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中,嘉興堅持開源節流并重,并將重心放在節流上。市政府出臺了城市供水、節約用水、定額用水等方面的管理辦法,落實嚴格的建設工程項目節水“三同時”制度、“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產品備案制度等,為水資源構筑起一座座“保護墻”。
科技節水是節流的一個亮點。用水大戶民豐特種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4期節水改造,去年產品噸耗水量比2002年下降了82.47%;禾欣可樂麗超纖皮(嘉興)有限公司加工車間采用廢蒸汽回收、中水串聯利用、藥劑回收等節水減排技術,基本實現了生產取用新水零耗用、生產廢水零排放;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嘉興五芳齋粽子廠,通過開發應用具用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裝置,生產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4.42%。
城市再生水利用也在嘉興起步,如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所有建筑物均有雨水收集系統,用作校園景觀水的補充用水,匯龍苑、格林小鎮等住宅小區將收集的雨水經過處理用于綠化澆灌和人工景觀湖補水。2009年,市區還新建了10個園林、環衛河道用水取水口,在全省率先實現綠化澆灌和噴灑道路全部改用河水,一年可替代自來水400多萬噸。
治污從根本上“解渴”
污水治理是保護水資源、解決嘉興水質性缺水的根本途徑。從1998年開始,市政府投入26.6億元,全面開展以萬里清水河道工程為主要內容的河道整治,并建成覆蓋嘉興市區和3個縣(市)的聯合污水處理工程。2008年投資13億元提前建成全市建制鎮污水設施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同年,在中科院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投資6034萬元在市區石臼漾水廠水源地建成了2.59平方公里的生態濕地。今年又投資2.06億元,啟動南郊貫涇港水廠水源地2.98平方公里生態濕地建設。
地下水資源也得到有效保護。自1997年起,嘉興對所有深井一律實行限量開采,近幾年則每年下達封井任務,至今累計封井593眼,地下水開采量由1996年的1.5億噸減少到2009年的21萬噸,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今年底將全面完成封井任務。(徐行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