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環保局的倡議和組織下,來自社會各界的環保志愿者來到威海國際海水浴場撿拾沙灘上的垃圾。
“十一五”期間,我市堅持貫徹“環境立市”的理念,不斷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工作,著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累計削減率分別達到21.55%和8.66%,分別完成省政府下達“十一五”減排任務的120%和157%。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生態之美令人驚嘆。
空氣清新全省第一
凡到過威海的外地人,無不對濱城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印象深刻。
不久前,市環保局發布了市區空氣質量報告。上半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較去年同期提高了3.3%,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達到61天。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狀態,在全省排名第一。
#p#副標題#e#
這一成績得來不易,是我市上下多年來不斷努力的結果。
從2008年開始,我市在市區實施了城中村改造三年計劃。為減輕拆遷、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污染,我市實行了建設項目批前揚塵污染防治措施書面承諾制,把建設單位承諾項目建設、生產過程中擬采取的揚塵污染防治措施,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對建筑工地,實行先圍擋后開工,并對進出施工場地的運輸車輛進行清洗,對各種物料堆進行密閉覆蓋;同時,市區范圍內300多輛運輸車加裝了圍擋和覆蓋裝置。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機動車尾氣污染也成為空氣治理的難題之一。為此,我市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在市區和三市新建了9條檢測線,對原有的2條檢測線實施了升級改造。自2009年起,我市加快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更新改造步伐,對近百輛尾氣超標的小公共汽車實施了集中退市,市區1526輛出租車全部更新并進行了雙燃料改造,投入使用的天然氣公交車達到93輛。同時,強制淘汰報廢300多輛排放超標車輛,并結合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淘汰了1500余輛黃標車和500輛老舊汽車。
由于治理措施落實到位,市區大氣環境質量一直保持優良,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市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分別為362天、358天、351天。
生態環境上檔升級
生態環境,是威海的一張“金名片”。
駕車駛上市區環海路,宛如駛入了一條蜿蜒曲折的風景線:一側是青山,一側是碧海,在海濤的洶涌與山林的靜美之間,人們會對濱城的生態之美發出由衷的贊嘆。而在威海千公里的幸福海岸線上,如畫的美景更是隨處可見。
近年來,威海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上不遺余力,相繼實施了“藍天”“碧水”“青山”“凈土”四項行動,極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在“碧水行動”中,我市加快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改造與建設,先后建成了合慶污水處理廠、初村污水處理廠、威海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完成了威海中融安信水務發展有限公司一期、二期工程建設,使市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6.5萬噸,與市區日供水量基本匹配。
與此同時,我市還全面實施市區河道整治和污水截污并網工程。三年間,已完成市區竹島河、望島河、渤海河等9條河道的整治,修建、新建城市污水管道411公里。2009年,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9.27%,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8.2%。
在“青山行動”中,我市積極開展園林城市建設,努力提高城市綠化品位和檔次,使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逐年上升,令濱城人們享受著“村在綠中”的愜意。城市與鄉村綠化美化的協調發展,令濱城威海成為園林式花園。
三年時間,我市結合城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合慶村等51個城中村和塔山中路、菊花頂小區等十幾個區域綠化改造工程建設,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560萬平方米。
為打造良好生態環境,我市沿市區海岸修建了沿海生態長廊,先后關停了56座采石場。短短三年,我市投資106349萬元,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560萬平方米,2009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5%。
全民行動共建環保
在我市鞏固環保模范城成果的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是人的因素。多年來,威海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不斷擦亮環保這一金字招牌。
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每年的“兩會”期間,市委、市政府都要召開全市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討論解決環境保護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市政府都要與市直有關部門、各市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簽訂年度《治污減排目標責任書》和《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
在市委市政府的嚴格考核下,廣大企業積極擔當社會責任。隨著各種環保宣傳活動的進行,我市越來越多的企業從“要我治污”變為“我要治污”;100多家環保重點監控企業面向社會公開承諾:自覺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確保完成減排任務。
市民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各種環保行動。近年來,我市相繼開展了“綠色威海年度人物”“環境保護先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系列創綠活動,成立了數千人的環保志愿者隊伍,形成了全面參與環保、全民共建環保、全民共享環保成果的社會氛圍。
如今,在威海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義工、志愿者清掃衛生死角、撿拾白色垃圾的身影。
正是因為這種自上而下的合力,我市才形成了一個“人人關注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氛圍,才能迅速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部門通力協作、企業積極參加、社會廣泛參與的大環保工作格局。(記者 潘翔 張軍濤 鄭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