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安全似一把利劍,一直懸在成都人的心頭。熟悉四川省成都市的人一定覺得奇怪,因為成都并不缺水,但熟悉成都飲用水供給的人都知道,這并非小題大做。
近年來,為確保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成都市積極探索水源地濕地保護、水源地應急、生態補償等多項機制。
水系發達
供水面臨哪些挑戰?
在成都平原上,岷江和沱江等河流天女散花般散下了大大小小40余條支流。成都市大部分地區處于岷江中游,流域面積占全市流域面積的85%。少數地區屬于沱江流域,流域面積約占10%。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0年公布的《成都市水資源調查評價》顯示,成都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約79.5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32.93億立方米,扣除兩者重復量后,水資源總量為86.07億立方米。可以說,相較于北方大多數城市以及四川省內部分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城市,成都市并不缺水。
但如此豐富的水資源依然面臨著供水隱患的挑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和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昔日碧水環抱、水可濯錦的河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經成都中心城區的幾十條大中小河道,水質多以Ⅳ、Ⅴ類為主,部分河道的水質甚至已下降為劣Ⅴ類。
成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蕓表示:“近年來,隨著成都上游區域人口增多和經濟發展,一些企業的排污量很大,對飲用水水源造成較大影響。同時,飲用水水源地上游來水的質量、飲用水保護區及上游區域的工農業污染源、加油站等危險品貯存場所、危險品交通運輸等,也都是影響飲用水安全的因素。”
并非沒有過教訓。2004年,四川化工集團所屬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將未經完全處理的含氨氮工藝冷凝液和高濃度氨氮廢水直接排放,導致沱江干流在當年春天發生特大水污染事故,給下游成都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2011年7月,岷江沿岸一座尾礦庫的電解錳礦渣進入涪江,一度給約50萬名居民的飲用水造成了威脅。
“成都市飲用水水源地水系發達,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可能會因為河渠之間相互貫通,污染物順流而下,危及飲用水安全。”楊蕓說。
應急機制
雙水源取水,建應急水源工程
2008年,成都市編制了《成都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全市飲用水水源保護目標、任務和標準,統籌全市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目前,成都市共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41個,其中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22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19個。
針對水源存在的潛在污染風險,成都市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應急預案。作為成都市的供水主力,自來水六廠日供水量140萬噸,為城區80%以上人口提供飲用水。為保障供水安全,水六廠在設計之初就秉持著雙水源的取水方式,以防不時之需。
據水六廠副廠長秦偉介紹,在兩條取水源中,一旦有一條發生污染,水六廠將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關閉污染河流和水廠間的進水閘,只采用另一條河流做水源。
秦偉說,上下游之間也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如果上游的都江堰市發生水體污染,都江堰市將及時通知成都市以及成都所轄的郫縣(成都的重要水源地),以便下游能快速采取應急措施。
據了解,成都市還在建設應急水源,磨兒潭應急水源工程正在建設中。據悉,磨兒潭應急水源工程位于都江堰市,選址為紫坪鋪至都江堰魚嘴之間的一處河灘地,占地1000畝、庫容不小于620萬立方米,以滿足主城區4天應急供水為目標,以岷江和發源于都江堰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的白沙河為雙水源。
保護方式
開創濕地保護新模式
“供水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水質。”四川省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專家齊宇博士說,“水源保護得好,自來水水質就好,水源保護得差,自來水就可能出問題。”
在水源地保護上,成都市開創了濕地保護新模式。成都市在水六廠周圍原有濕地的基礎上,打造了云橋濕地,這是四川省首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域內的濕地。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可以調節降水量不均所帶來的洪澇與干旱,增加水源涵養能力。同時,濕地還是天然凈水器,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凈化水質。
目前,云橋濕地已經初具天然濕地的多重功能。預計再經過兩年的連續恢復,云橋濕地將形成相對完整的水環境,成為展示四川省西部平原獨有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和成都市優質水源地基礎的一個平臺。
此外,在日常保護中,成都市還開展了排污口取締、違法建設項目清拆及關閉、入河支流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預警監控體系建設、飲用水水源地應急能力建設(包括建立應急物質貯備庫等)、水源生態涵養林保護與建設等一系列工作。
保護資金
6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生態補償
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方面,成都市成立了四川省首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即從2012年起,成都市將以財政轉移的方式每年安排資金6000萬元,用于支持郫縣飲用水水源保護的相關工作。
郫縣是成都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六廠的取水口和水源地保護區均在郫縣境內,水二廠和水五廠的水源地上游也是郫縣。因此,郫縣的飲用水水源直接關系著成都800多萬人的飲用水安全。
根據要求,郫縣政府應將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償保護區居民、建設水源涵養林(生態公益林)等,同時做好飲用水水源防護工程建設及維護工作,進一步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環境監管能力、環境監管應急能力建設,以及水源保護基礎性工作的投入等。
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必須實行封閉式管理,建設隔離網、防撞柵欄及橋面污水收集系統,保證隔離防護區內無種植、養殖、洗衣、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郫縣環保局局長葉小林表示,在6000萬元專項資金中,將有20%用于環保基礎設施建設,1/3左右用來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郫縣目前已鎖定優質糧油、有機蔬菜和花卉苗木等領域,引進了一批有機農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帶動保護區內的老百姓發展有機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和水源保護的雙目標。
在考核方面,郫縣政府需將半年及年度自查情況分別于6月30日和12月31日前報成都市環保局。在此基礎上,成都市環保局將于次年1月會同市水務局、市財政局等對目標責任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依照綜合評分要求將考核結果上報市政府,作為市財政劃撥上年度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資金余額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