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椒江陵園路的張大媽,說起前段時間剛鋪設好的管道,贊不絕口:“以前一下大雨,這邊的積水就很嚴重,現在不一樣了,雨水全都順著管道流走了。”而這要歸功于椒江城區正在逐步進行的截污管網建設。
以往,居民的生活污水、餐廳的餐廚污水等,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排到附近河道內,使得河道發黑發臭。像陵園路市立醫院至烈士橋段未截污,這里的居民及區政府大院、軍分區招待所等單位的生活污水都沒有入網;聯誼、紅旗、巖嶼等新村及老城區雨污不分,難以有效截污;中山小區等雖然雨污管線分開,但排往中山路的管線卻又合在一起;城區街面眾多的飲食攤點、小飯店,由于沒有排污系統,大都排入雨水管再進入河道……這些都使得城區內的管網不堪重負。
為改善市區內河水質,椒江區市政工程管理處于2003年開始運行污水處理一期工程,結束了城區生活生產污水全部直排內河的歷史。但實際上,城區河道的水質并沒有明顯改善,特別是海門河仍頻繁出現黑、臭現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區截污不徹底,有相當數量的污水仍然直排內河。針對這一情況,椒江區市政工程管理處從2003年開始實施了再截污再分流工程。
椒江市政工程管理處主任、高級工程師牟朔起介紹,由于椒江老城區的管網已經鋪就,很難細分排水與排污,就采取了“末端截污”的方法,在河底埋排污管,再將污水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而2008年開始的精細化截污管網建設,則在前期基礎上,對污水進一步進行細化,像餐飲店等,直接在源頭就將污水和污物分離,避免造成管道堵塞。
“像橫河新村這樣的低洼地,下雨后積水要等3到5天才能排干凈。”牟朔起說,對此,2008年、2009年在江城河、江濱公園等地建設的雨水泵站,對雨水排澇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臺風期間,這些泵站會起到強制排水的功效。“目前泵的數量不多,先看效果,以后若有需要,還會加大投入。”
數據顯示,2003年,椒江建設了江城路至陵園路渠道、解放路頂管、海門河河道截污管,管線長2093米;2004年,建成工人路一級管網2.5公里;2005年,建成柵浦橋至葭沚物流園區一級管網1.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1座;2007年,進行24個小區、41家單位的排污改造;2009年,新建泵站一座,對河道兩岸進行精細化截污……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到今年年底,椒江城區范圍內污水收集率達到95%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河道水質明顯改觀。
牟朔起說,明年工程還要向周邊鄉鎮延伸,對城區內的老小區也要進一步進行管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