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甘泉為合肥“解渴”
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天然清潔水源是稀缺資源,也是現代城市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但是這樣的夢想,將會在合肥實現。
坐落于大別山余脈的合肥,向西看去,有6座已建成的大型水庫,它們地處大別山深山區,交通不便、居民稀少,水源受到天然屏障保護,水質可與山泉相媲美。在水利專家看來,這是合肥市民的理想飲用水源。
據合肥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處處長項亮介紹,由于巢湖長期污染,目前董鋪、大房郢水庫在干旱年份最多只能提供0.8億立方米的原水,加上引淠河灌區應急補源的2億立方米,原水總量不足3億立方米,而合肥市2012年的年供水量約5.1億立方米,到2020年,將達到8.0億立方米,城市用水缺口很大。
按照《規劃》的設想,合肥將鋪設從大別山直達合肥的“山泉專線”,直接利用管道把山泉水引入城區,屆時合肥市民將可以飽飲山泉水。
按照規劃,合肥近期“引泉入城”規模為每天30萬立方米,年引水量為1億立方米。
“翡翠項鏈”添5處瀑布景觀
南淝河干流(亳州路橋—長江路橋段)、黑池壩、琥珀潭、雨花塘、銀河、包河、杏花公園、逍遙津公園,這八處水域共同構成了合肥市的環城水系,成為一條鑲在新舊城之間的一條“翡翠項鏈”。
但是它們卻彼此孤立,“環而不通”。《規劃》要改變“八大王”各自“封疆自治”局面,實現八處水域水的相互溝通,增加水的自凈能力。
為實現八大水域的溝通,《規劃》將在地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水面的高度落差,建設瀑布和跌水景觀。初步設計是在以下5個地方:在雨花一塘與琥珀潭連接點、黑池壩與杏花公園連接點、雨花一塘與銀河連接點、銀河與包河連接點、雨花二塘與一塘連接點。對于中間有建筑物阻隔或者城市道路阻隔的水域之間,由于無法實現水面相連,將采取地下連通的方式。
規劃實施后,環城水系真正實現“既環且通”,達到“水寧、水活、水清、水美”的效果,使這里成為合肥市最具魅力的城市休閑景觀帶和最具特色的濱水動態空間。
巢湖“新水”有望“滋潤”合肥人
目前,合肥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5萬立方米一天,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到2020年將達到190萬立方米一天,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
為保護巢湖水環境,改善城區河流水質,合肥市將對所有入湖河道實行“全線截污”工程。據項亮介紹,目前市區的“截污”工程已經基本結束,要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率95%的目標,還需要地下管網的進一步完善。
同時,為了改善巢湖水質,《規劃》還對巢湖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進行了綜合規劃,提出了引江(長江)濟巢(巢湖)方案。
該方案未來實施后,年均新增引江水量約12億立方米,約占巢湖正常庫容的70%,在實施該方案后的3年左右,全湖水質將實現全面改善,并可有效抑制藍藻的大規模爆發。
項亮表示,如果巢湖水質進一步改善,將有望重新成為合肥市的飲用水源,屆時將大大減輕董鋪和大房郢水庫的供水壓力。 見習記者 劉淑
延伸閱讀
只要長江有水合肥不會“大渴”
西南大旱牽動了無數人關注的目光。如果有一天那樣的大旱“襲擊”合肥,合肥能安然無恙嗎?昨天,合肥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合肥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城市,但抗擊大旱的能力卻很強,只要長江還有水,合肥就不會“大渴”。
遇到大旱,怎么辦?
“我們的供水沒有問題,即便是有了大旱天氣,也能保證重點項目的用水。”針對此問題,合肥市水務局水政資源處處長項亮對合肥的供水保障充滿信心。
項亮告訴記者,合肥的水源不止一處。一方面,合肥有很多河流,另一方面,現在已經有渠道能夠從大別山引水過來。
“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從長江引水過來補充,只要長江里還有水,我們就能保證合肥水的供應。”項亮指著墻上的地圖告訴記者,如果需要從長江引水入城,大致路線是從長江引水到烏江,然后進入駟馬山引江工程提水泵站,通過滁河的一、二、三級站進入肥東,通過肥東的黃瞳站之后,再通過滁河干渠進入大房郢水庫,即可保證城市供水。
每年2億元“買水”
統計顯示,目前合肥市日平均供水量為90萬立方米。據介紹,這其中僅有大約40%來自于自產水,其余的60%需要花錢購買,合肥每年要花掉2億元用于“買水”。
隨著城市的發展,估計合肥市2012年日平均供水量將達到138.6萬立方米,2020年將超過200萬立方米。
合肥南臨巢湖,西依淠史杭灌渠,上有董鋪與大房郢水庫,內有南淝河、派河以及環城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合肥的河湖水質污染、沿湖岸線崩塌、天然濕地消失、自然水系萎縮、河道水源枯竭等問題同樣存在。
今年,合肥成為全國第11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城市水系和巢湖水質將大大改善。項亮表示,如果巢湖生態恢復做的比較好,將有希望重新成為合肥的飲用水源地,“這樣將大大降低用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