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記者在柳溝河附近看到,河兩岸堆放著不少生活垃圾。
一群孩子在柳溝河旁玩耍。在他們的身邊,是黑臭的河水。這是日前記者在環翠區張村鎮東夼村采訪時看到的情景。
這些“污龍”究竟從哪里來的?如何才能鎖住“污龍”?從9月17日至昨日,記者多次探訪柳溝河及其附近村莊、企業。
探訪:柳溝河成“污水河”
9月17日9時許,記者隨同“2010威海環保世紀行”采訪團一行來到位于東夼路柳溝河上游,只見河岸兩側雜草叢生,塑料袋、石塊、糞便等物隨處可見,一股惡臭的污水正順著一個管道口直排入河。久居河邊、67歲的于慶智告訴記者,他在附近承包果園已有13年了,這條河一直都是又黑又臭,尤其是夏天,河里散發出的氣味更是刺鼻,周邊居民根本無法開窗。
隨后,記者沿河道一路向西,并沿途查看了沈陽中路81號樓、威海工業技術學校門口等幾處河段,發現河道內污水的顏色是變化的,有時呈灰白色,有時呈醬色,當地居民無奈地稱之為“變色的污水”。“這條河都變成臭水河了,希望有關部門能趕快治理一下,改善附近居住環境。”采訪中,沿河岸一家企業的工作人員滿懷期待地說。
更讓記者吃驚的是,在環翠路柳溝河入海口處,這段河水已完全變成黑色,水里有不少懸浮物沿河流直入大海。附近有一樓盤項目正在開發,其工作人員十分擔憂地表示,如果項目周邊環境不好,將給項目帶來不良影響。
整治:有所好轉未“去根”
據了解,柳溝河發源于佛頂山,干流長6000米,流經東夼、柳溝、東塘,于皂河北西入海。10多年來,雖然柳溝河上游部分地段鋪設了污水管網,但由于沒有并網到污水處理廠,周圍企業產生的工業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最終都順著管網和排污溝排到柳溝河里了。加上柳溝河兩側一些村莊村民搞養殖,雞、鴨、豬等的糞便也直排河里,嚴重污染了河水。
#p#副標題#e#
近年來,隨著城市基礎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柳溝河的污染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為了有效扼制污染源,治理好柳溝河,張村鎮政府相繼投資3200萬元,鋪設了27公里長的污水管網,目前污水管網已覆蓋到柳溝村,柳溝村以西的所有村莊和企業等產生的污水都已通過張村泵站,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今年春天,環翠區還對柳溝河進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勸說取消了河道兩側30多個不同規模的畜牧養殖場。
11月8日記者再次走訪柳溝河上游時發現,雖然河道仍不干凈,但部分河段的水流較之前清澈了許多。東夼村村民畢樹昌告訴記者,這多虧了相關部門清理養豬場、養雞場行動,河流周邊糞便少了,臭味也輕多了,如今這條河里的污水主要就是來源于周邊企業和居民的生活污水。
癥結:權責不清是“病根”
那么,是什么阻礙了對河流上游的治理呢?記者采訪了解到,管網鋪設費用和污水處理費用成為制約改善柳溝河水質的“瓶頸”。
據了解,柳溝河上游威海工業技術學校以東高區和環翠區接合部共有工業企業53家,涉及漁具、鑄造、醫院、服裝、印刷等行業,職工約4200人,年用水總量約11萬立方米。由于這些企業的隸屬關系復雜,其規劃、建設、驗收、監管涉及市直、高區、環翠區等部門。按照規定,鋪設管網需要各市區自行負責,這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以柳溝村通往上游的主管網為例,大約需鋪設2公里管網,初步預算為300萬元。另外,如果主管網鋪設完畢,按照相關規定,治污費也應由各市區收取。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排放的污水通過管網最終都匯總到張村泵站,由張村泵站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所以張村鎮需要按每噸污水處理費1.02元的價格承擔全部污水處理費,這樣一年下來至少需支付12萬元。
“目前,如果管網鋪設費和污水處理費這兩項費用的分攤和責任劃分不清,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柳溝河污染的問題。”市環保局環翠分局工作人員梁銀鎖說。(記者:王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