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吃泥漿水了!”3月8日,記者來到眉山市丹棱縣雙橋鎮中山村8組夏昌偉家中。走進廚房,夏昌偉擰開自來水龍頭。隨著“嘩嘩”的水流聲,一股清澈的自來水流入他家水缸。
丹棱是我省首批開展“一龍管水”水務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之一,全縣14萬農村人口中,9.68萬人口飲水不安全。從2008年起,丹棱投資7100多萬元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目前已見成效。
本報記者文銘權
“一龍管水”村村受惠
前幾年,夏昌偉在自家屋后打了一口井,但水質不好,老是渾濁,要沉淀很久才能飲用,而且“水量不大,一到旱季全家人畜飲水都無法保證”。去年年初,該縣水務局啟動第二期“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很快,依托爛壩水庫建立集中供水站,長達16千米的自來水管道,通到了包括夏昌偉在內的中山村及周邊好幾個村的農戶家中。
“每立方米水費1.5元,可能和城里的價格差不多。”夏昌偉告訴記者,有了自來水,像城里人一樣用上熱水器、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后,他家一年的水費還不到100元。
“目前,丹棱已有8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95%以上的行政村將通上自來水。”據縣水務局局長鄧棱介紹,該縣去年即解決3.2萬多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目前,該縣已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縣城區、張場——雙橋東西兩大自來水管網,不久將實現并網,徹底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統籌調配科學管水
“我們這里年年缺水,但是從沒有因為缺水耽誤農時、影響收成!”中山村村支部書記胡太清說,村里馬上就要組織村民對中渠等3條水渠進行清淤,“務必要在兩個星期之內完成,因為,我們每年都是3月29日這天開始安排放水,準備春耕。”
記者了解到,丹棱水資源匱乏,境內沒有一條大流量河流,水利設施匱乏。據測算,該縣每年需水量約7000萬立方米,而目前全縣蓄水能力僅4000萬立方米。
“爛壩水庫每年只有80萬立方米水用以保栽農田。因此,每年我們都要求以組為單位報需水量,由庫區統一協調,分時段放水,原則上是一畝水田全年放水一小時,由各組在秧水、栽插、保苗等不同階段合理安排需水量。”爛壩集中供水站站長瞿加倫說,該灌區農戶還建立起了用水協會,在飲用水和生產用水方面精打細算,不浪費。
不僅僅是中山村,丹棱全縣對用水均已全面統籌,要求各鄉鎮、工業園區年初報用水計劃,實行精細化管理,整合并統一調配水資源。“黨仲水庫擴建完成后可增加500萬立方米蓄水,渠系改造和節水灌溉工程完善后,每年可節約用水1000萬立方米……”類似數據在縣委書記周孝平、縣長李俊等領導口中隨口道來。“靠天要水不如科學管水。”目前,該縣不少地方紛紛建立起用水協會,節水農業得以推廣。
水務一體“以水養水”
在丹棱陶瓷建材產業園區,2月3日新開工、投資6億元的新高峰瓷業建設現場,記者得知,該項目基礎工程加緊開建的同時,其工業供水管道鋪設也在緊鑼密鼓進行。
“園區內明確生產企業不能擅自抽取地下水,已建成的5家入駐企業開始使用工業供水。”為確保園區內工業用水,該縣專門確定附近的吳嘴水庫為水源,鋪設6公里管道,并在園區內完善相關管網建設。而在過去,當地不少企業自行打井提水用于生產,不僅降低了地下水位,污染地下水源,還導致水資源費的流失。
這樣的統一,在水務一體化實施之前是無法想象的。“管水管的不管水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日用。”縣長李俊說,“多龍管水”體制導致政出多門、職責不清、管理缺位,易形成重復建設,不利于水資源的科學配置。
2008年,丹棱縣實施水務體制改革,全縣所有涉水行政職能全部劃入新組建的縣水務局,歸并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業管理職能。該縣水務實現“一龍管水”后,全縣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把有限的水資源利用得淋漓盡致。目前,該縣51座病險水庫整治以及黨仲水庫、黑灘子水庫擴容加緊進行,縣污水處理廠即將建成投產。
據悉,該縣去年水資源費收取新增約50萬元,增加點主要在廣大農村和企業,呈現出“以水養水”的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