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山巴城湖村的水道乘快艇一進入陽澄湖開闊的水面,猛然間風就加大了,清澈的水浪擊打著船舷,浪花四濺。清新而濕潤的空氣,讓記者神清氣爽。
昔日“天羅地網”般的養殖網圍不見了,天際線隨快艇的前行而越來越近,遠處疏朗有序的養殖區也漸漸走進視線。
網圍整治,船餐清理,水系梳理,以傀儡湖水源保護區為核心,連續多年的昆山陽澄湖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在這里形成了一個以科學大智慧治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生態系統大優化圈。
生態大修復管好一個水源地
一進傀儡湖水源保護區,這里的綠讓記者陶醉,這里的風讓記者聞香,這里的湖讓記者不忍驚擾。
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娓娓述說中,一個個保護水源水質的故事充滿張力。
從2002年開始,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下,對整個昆山陽澄湖地區,以傀儡湖水源保護區為核心全面進行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進入水源廠的通道――廟涇河西段的最后5個自然村、66戶村民及2個村辦廠實行了搬遷。進行退塘、退窯和退網還湖行動,恢復了10000畝湖區。拆除14公里的穿湖路堤、塘埂和取土圍堰,促進水體的流動和自凈能力。完成清淤7580畝,清除了淤泥124萬立方米。修筑18到50米寬的大堤18公里,封堵截斷了沿岸39條支流,有效隔斷了周邊支流不良水體進入飲用水源地。
完成了50萬立方米日箱涵引水工程,全長1450米,開辟了傀儡湖與陽澄湖之間的第二引水通道,增強了湖區北部水體流動。建成了環湖人工濕地10.6公里,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8.5萬平方米,有效防止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營造環湖、沿河防護林帶18公里、800畝左右,種植林木11.6萬株,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按照“生態養殖、凈化水質”的目標,運用生物循環技術抑制水體富營養化。這十大工程不僅給傀儡湖水源保護區清理了周邊外圍的雜亂環境,更形成了濕地營造、林帶種植和順堤河隔斷等三大防護圈。
同時,為了強化管理,2006年,昆山市政府專門制定《昆山市傀儡湖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并成立傀儡湖水源保護領導小組,使湖泊由原來松散、多頭管理變成了統一管理,水源保護工作提速升級。“真正要做好水源保護工作,還需要找到一把科學治湖的金鑰匙”,昆山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祁卓說。
科技大支撐中科院成了“老搭檔”
在傀儡湖水源保護區,從湖里到岸邊,從一根蘆葦到水里的生物、淤泥,都閃爍著科學智慧。
指著湖邊滿是嫩綠色正在拔高的蘆葦,傀儡湖水源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副經理顧紅斌說,在這里,每年都要精心“服侍”它們,枯老了要及時割掉,割掉了還不能到處亂扔,而要粉碎了再處理,一開春更要適時補種,以保證湖邊生態濕地的效果。
湖底清淤更是一個“高難度”動作。2007年,作為水廠取水通道的廟涇河要進行清淤。怎么清?是采用人工或機械方式清淤?傀儡湖水源生態保護有限公司先考察了常州等地機械清淤過程,發現即使靠機械吸力清淤,雖可以適當保留一些植被,但還是會對大部分植被產生破壞。“植被一旦破壞,修復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顧紅斌說,他們從蘇州市區河道人工清淤得到啟發,所以決定對5公里長、30米寬的廟涇河采用人工清淤。
但他們還是沒有輕易下手,而是請來了中科院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四、五個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清淤前的診斷,調查水系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狀況,確定淤泥的清理厚度應該是多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不損傷生態系統。論證后得出結論:清淤厚度為30厘米,到達河的本底為最佳。
四個月里,20多條船、近50人進行了人工作業清淤。在清淤過程中,淤泥也沒有被浪費,更不是隨意使用,而是被有選擇的覆蓋到周邊不同的樹種下。最后,再請專家團隊來健康復診,了解剩下的淤泥對水體植物的影響有多大,對植被有沒有影響。“雖然代價大一點,但是算一本生態賬,值”。
“當前,傀儡湖的治理修復已經進入綜合保護階段,即將做中長期保護規劃。 ”昆山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云龍說,保護區已經和中科院下屬的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等3家單位,以及南京師范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生物控制藻類技術研究、沉水植物的恢復技術研究、重要水源區藍藻生態攔截技術研究與技術示范等科研活動。
外圍大聯動建設生態綠屏障
如果說,傀儡湖是水源地保護區的核心內湖,那么,陽澄湖等其它四個湖,就是它的外圍生態大屏障。
從陽澄湖到傀儡湖有兩大進水通道,一條是原先就有的野尤涇,一條就是人工開鑿的引水箱涵。“只有陽澄湖的水好,傀儡湖的水才能更好”,這句話道出了傀儡湖與陽澄湖的依賴關系。由于傀儡湖位于陽澄湖下游,來水全靠陽澄湖補給,陽澄湖的水質與昆山人民的飲用水安全休戚相關。
巴城境內,有陽澄湖、傀儡湖、東陽澄湖(鰻鱺“湖)、巴城湖和雉城湖,五湖環抱相通,牽一湖而動全身。曾幾何時,工農業、生活污染和圍網養殖的超規模發展,讓湖體富營養化加重,水質每況愈下。五湖不堪重負。
“水污染了,蟹養不成了,連喝水也出現了問題,就啥都談不上了。 ”昆山陽澄湖旅游發展總公司副總經理趙金生說。認清了大與小、本與末的關系后,當地黨委政府下定決心,科學規劃,圍繞“五湖”做大生態建設文章。
堅持“發展中重保護,保護中求發展”思路,協調推進整體與片區開發。五湖各有重點,傀儡湖作為昆山重點飲用水源地,陽澄湖圍繞昆山西部生態生活片區的規劃,建設“生態型生活區、休閑型度假區”,打造集休閑、度假、美食、康體于一體的多功能度假中心;2003年巴城投資4.5億在東陽澄湖建了免費開放式的水上公園,規劃建設中沒有一個親水項目,就是為了保護水質;今年重點開發巴城湖,目前2公里的環湖道路已經通車,景觀項目在規劃設計中;雉城湖也已納入當地旅游總體規劃之中。
談起這幾年湖泊的變化,趙金生說,在巴城陽澄湖邊,上世紀90年代曾有游泳場,一到夏季如同“下餃子”,現在為了保護水源水質拆了,不僅如此,在水上公園及其他湖泊沿岸一定范圍內,統統不設親水項目,不開餐飲店;在東陽澄湖,每天有水利部門派出的兩只船專門打撈上游漂來的垃圾,湖里開的快艇、畫舫全部采用汽油發動機,減少污染……目的只有一個,將人對水的干擾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