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城市化與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過總人口的50%,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6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專家估計,2010年和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分別達到50%和60%。如何在城市化中維護公眾健康,讓生活更美好,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
城市衛生是城市范圍內個人和群體的生活衛生、生產衛生及環境衛生的總稱,其實質是人民健康。為給廣大市民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生存空間,經過數年的努力,宜春市于2008年2月,獲得了“國家衛生城”榮譽稱號。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但大家深知,守業更比創業難,如何穩固這一創建成果,并不斷提升宜春這個國家衛生城市的層次和品味,宜春市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兩年多來,該市著力在加強城市管理、優化生態環境、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宜居城市等方面下工夫,使得城市環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健康、愜意。
城市功能設施建設加快
近年來,宜春以創建“宜居城市”為載體,進一步加快城市功能設施建設。市財政先后投入資金5個多億,完成了高士北路延伸、袁山大橋、城市防洪、秀江東路延伸、宜陽大道匝道互通等重點工程建設,啟動了外環北路、明月山機場路線、明月立交橋、環城西路改造等項目建設,總開工建設道路橋梁52.97公里,完成建設綠化面積58.3萬平方米。同時,采取財政資金解決一點、沿途臨街店面(住戶)籌集一點、駐地單位資助一點、房地產商承擔一點的方式籌集建設資金5000萬元,啟動了6期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目前城區已有290條小街小巷舊貌換新顏,小街小巷改造率超過95%。
同時,大力加快社會公益設施建設。圍繞“實現1個目標,新建30個小游園、5條景觀大道、7個公園、9個文化廣場”的“13579”工程建設目標,相關職能部門精心謀劃,全力實施。截至2009年底,累計投資3.11億元,完成了1條道路、3個文化廣場、5個公園、2個綠地、13個游園等24個項目建設,并有17個項目正在緊張建設,新增綠地56.87萬平方米,改造綠地面積48.2萬平方米。
該市還在中心城區實施“藍天工程”,改善城區能源利用結構,推廣使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0天以上;加大了對城區“兩江兩河”的保護和改造力度,開展河道清淤,及時疏通河道,重現清澈水質,做好了兩岸綠化、美化、亮化工作,確保了河岸景觀效果。同時,組織實施了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工業噪聲綜合整治,確保了城區噪聲平均值小于60%dB(A)。
通過大力改善環衛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了城區環衛垃圾的處理能力。目前,宜春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第二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處理能力達到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啟動了占地45畝,容納近5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建設,建成后可滿足城區5年的建筑垃圾消納需求;去年市財政投入600多萬元購置環衛基礎設施,新增垃圾中轉站3座、公廁3座、裝載機1臺、灑水車3輛、自卸垃圾車1輛、小型燃油清掃車8輛、吸糞車1輛、果殼箱550只、立式垃圾壓縮機1套、起重機1臺等環衛清掃設備。
城市衛生長效管理加強
沒有規矩,不城方圓。城市發展要“三分建設,七分管理”。近年來,宜春市進一步加強了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的建設,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
該市新修定了《宜春市市容環境衛生考核標準》,對城區各主次干道的衛生質量、環衛設備設施完好率和市民滿意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城管委成立了環境衛生考核組,重點加強了對背街小巷、居民樓院和社區內環境衛生的督查,制定了《街道片區市容環境衛生考評辦法》,啟動環境衛生評點制度,以街道片區為單位,實行每周一評點,每月一檢查,檢查結果按得分高低進行排名和通報;市綜合執法大隊、街道、掛片單位、店主四方聯動,對臨街店面的“門前三包”工作實行每月一檢查,一評比,全面調動店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抓好了“門前三包”工作。
在食品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方面,宜春市衛生監督部門全面推行餐飲單位現場監督公示和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組織開展了“五小行業”、學校食品衛生安全、公共場所空調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和游泳場館衛生等專項整治,集中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行為,規范了行業衛生管理。同時,還進一步加大了對食品行業和公共場所的監督監測力度,年監督頻次達5次/戶以上,從業人員健康體檢、衛生知識培訓率在95%以上。全年抽檢各類食品737份,餐飲具7960份,公共衛生用品3592份,合格率達90%以上。
去年5月份,該市還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心城區車輛 停放管理的實施方案》。市城管局與市交警支隊根據方案要求,對中心城區車輛停放進行了聯合整治,集中查處了一批違規違章停車行為,并在中心城區主次干道的非機動車道上施劃了3000多個免費停放的公共停車位,實行長效監督管理,有效緩解了因車輛亂停放引起的交通堵塞問題,進一步規范了城區交通秩序。
去年10月,該市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區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的通知》。市中心城區管委會根據《通知》精神,多次組織相關街道、社區居委會開展了小區物業管理摸底調查工作,指導街道社區組織成立業主委員會,選聘物業管理機構,實行市(居)民自治,建立健全了以屬地街道為主的“街道、社區、小區”分級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了小區管理,優化了小區服務,促進了宜居社區創建工作。
按照“路通燈明、溝通水暢、環境整潔、綠化美化”的標準,宜春加快了中心城區“城中村”的改造步伐。到目前為止,在市政府批復的24個改造點中,市磷肥廠、化成街道樹棚下組等6個改造點已順利完成改造,靈泉街道城下巷、秀江街道江家組、巾被公司等8個改造點正在改造之中。同時,在每個改造點聘請2名“4050”人員擔任“城中村”衛生保潔員,負責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作,從而徹底解決了“城中村”環境衛生臟亂差的現象。
疾病綜合防控堅強有力
近兩年來,宜春市以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進一步加強了疾病綜合防控能力建設。
在傳染病防控方面,針對去年全國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疫情的大規模流行,該市衛生部門肩負起防疫防病重任,加強衛生應急工作,全力做好疫情監測和醫療救治,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本市范圍內的發生和擴散,保障了全市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全面落實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疫苗免費接種率、五苗常規接種率和新增疫苗接種率分別達100%、98.55%和97%,累計為56.31萬名8至15歲兒童免費補種乙肝疫苗;發現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29例,行為干預覆蓋率達100%,發現新發結核病涂陽病人2026例,完成任務數101.66%,血吸蟲病防治實現疫情控制達標。
針對去年疾病的流行特點,市愛衛會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大力開展了全民健康教育,特別是托幼機構和中小學校的健康教育,廣泛普及了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傳染病的發生。據統計,全市共刊播防病知識新聞100余次(條),發放防病知識宣傳單18萬余份,舉辦學校、托幼機構健康講座10余堂,開展街頭防病知識培訓與宣傳20多次,有效提高了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病能力,消除了社會公眾的恐慌心理,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此外,每年市愛衛會還結合春、秋兩季公共衛生周活動,去年4月下旬和9月下旬在全市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除四害”活動。中心城區各部門單位和街道社區按照“四統一、五不漏”的原則,累計投放鼠藥5萬余包,滅蟑、滅蚊蠅藥1萬余包,進一步降低了“四害”密度,有效預防了蟲媒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愛國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去年,該市以迎接祖國六十華誕為契機,在“元旦”、“春節”、“愛國衛生月”、“五一”、中秋等重大節日和活動前夕,組織開展了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1月初至2月上旬開展了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環境衛生為重點的愛衛專項整治;3月份開展了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公共衛生周和第21個愛國衛生月活動;4月份開展了加強手足口病防控的環境衛生整治和健康教育工作;9月初在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組織開展了清潔校園環境,普及防病知識的愛衛活動;9月下旬開展了以“防控甲型流感,整治城鄉環境,保護群眾健康”為主題的秋季公共衛生周活動。各縣市區愛衛會均按照市愛衛會統一部署的時間和要求,在轄區組織開展了相應活動,集中解決了一批影響市民生活和城鄉環境的重點難點問題,有效預防了傳染病,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據統計,去年全市累計發動群眾參與活動20多萬人,清運垃圾2000余噸,清除衛生死角4萬多處。
同時,抓好項目落實,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市愛衛辦根據規劃目標,結合各縣市區實際,對全年22000戶農村改廁和11萬人口改水任務進行了分解,落實了工作責任。各下轄縣市區結合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和新農村建設,采取召開座談會、建立示范戶、組織現場參觀考察等形式,加大了農村改水改廁的宣傳教育力度,激發了農民群眾的改水改廁積極性。同時,各地繼續堅持農民自愿和“民辦公助”籌資原則,采取“國家補一點,集體籌一點,個人出一點”等多渠道、多層次的籌資辦法,合理解決改水改廁資金問題,為加快農村改水改廁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全市共計投入資金9000余萬元,新建農村自來水廠站299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2.61%;新增無害化衛生廁所3.27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