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寺前,一道飛虹增日麗;秦王川中,千頃綠浪競風流。”19年前,當大通河水穿越引大入秦工程管渠,送來源源不斷的清流,秦王川變了。于是,有人寫下了這樣的贊歌。
時光荏苒。19年后的今天,秦王川吹響了建設國家級新區的號角,引大入秦工程的源源清流,開始哺育這座初生的城市。
從蘭秦快速通道進入蘭州新區,筆直的道路兩側是頗具規模的綠化帶。放眼望去,秦王川廣闊的大地上,一座座廠房大廈拔地而起。不遠處,二號人工湖波光粼粼,引來數千只候鳥光臨嬉戲,平添了幾分靈動。
這一切,皆因水而變。
對于蘭州新區來講,做好、做足水文章是持續發展的關鍵。
為此,蘭州新區抓住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不放松,按照“以引大入秦工程為主水源,其他水源為補充”的思路,著力構建多元化供水格局,為蘭州新區全面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利建設大步展開,確保有水吃有水用
發源于青海省天峻縣的大通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青海剛察、樂都等地和我省天祝、永登境后,最后在青海民和縣匯入湟水。
1994年,被譽為“人工地下長河”和“西北都江堰”的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汩汩大通河水從天祝縣境內的天堂寺跨流域東調120公里,改變了秦王川盆地長期以來的干旱與貧瘠,在新中國水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2年,蘭州新區建設拉開序幕后,引大入秦工程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新區的重要供水保障任務。
“蘭州新區的生活、生產用水絕大部分都是‘引大’的水。”蘭州新區給排水公司副總經理趙斌說,將引大入秦工程來水處理為生產、生活用水,是蘭州新區最早著手解決的問題。
因此,蘭州新區供水系統很早就被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各個水利項目率先展開,以確保新區的供水能夠跟得上建設的速度。
蘭州新區的供水系統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調蓄水庫,蓄集引大入秦工程來水;給水廠,生產清潔的自來水;供水管網,將清潔水源供向城區各處。
截至目前,蘭州新區已建成庫容89萬立方米的尖山廟蓄水庫和庫容630萬立方米的石門溝調蓄水庫一期工程;第一給水廠一期工程和尖山廟給水廠已建成投運,可分別每天為蘭州新區提供6萬立方米和1.5萬立方米清潔水源;新建給水管網總長超過了150公里;通過對106項水質指標的檢測,蘭州新區供水全部達到國家標準。
為確保新區供水安全,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籌措2.75億元資金,于今年9月啟動了蘭州新區供水項目引大渠道除險加固工程,開始對49.3公里引水明渠、隧洞、渡槽等工程進行除險加固。
趙斌告訴記者,目前,蘭州新區核心區域已實現了自來水全覆蓋。“路修到哪兒,管網就建到哪兒,確保有水吃,有水用。”
蘭州新區并不缺水,已是人們普遍共識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有人曾擔心,作為一個工業企業云集的國家級新區,水資源的先天不足將是制約其發展的“硬傷”。
對于這種說法,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局長郭庭天的回應是:“蘭州新區并不缺水。”
郭庭天告訴記者,引大入秦工程設計年引水量為4.43億立方米,目前實際利用的不到2億立方米,尚有2億多立方米未利用。以人口過百萬的中心區城關區和工業企業云集的老工業區西固區為例,經過幾十年發展,每年的總用水量為2億立方米,尚未達到引大入秦工程當前的富余水量。
因此,一年多來,郭庭天曾不止一次向投資者和專家介紹蘭州新區水資源狀況,打消人們的疑慮。“現在,蘭州新區具備可靠的供水保障能力已是普遍的共識。”他說。
蘭州新區綠地智慧金融城項目負責人李昱曾經也是存疑者之一。“畢竟一次要投入300多億元的資金,各方面因素都要考慮,何況是水!”李昱坦言,蘭州新區綠地智慧金融城項目啟動前,自己曾對蘭州新區的水資源情況進行了多次考察,甚至還實地踏訪了新區的水庫,最終確定開工建設綠地智慧金融城項目。
按照未來的發展規劃,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達到30萬人、60萬人時,蘭州新區需要分別具備2.7億立方米、3.9億立方米的年供水保障能力。到2030年,城市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人時,這一數字要達到4.9億立方米。
構建多元供水格局,適時引入第二水源
也許有人不禁要問,引大入秦工程每年未利用的引水量僅為2億多立方米,未來的用水缺口該如何填補?
“蘭州新區最終要形成以引大入秦工程為主水源,以其他水源為補充的多元化供水格局。”郭庭天說。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秦王川陸續建成多個水利工程,包括將黃河水引入秦王川的西岔電力提灌工程和中川綠化上水工程,以及引入永登龍泉莊浪河地下水的中川機場供水工程。作為除引大入秦工程外供水規模最大的一項工程,目前西岔電提工程年供水能力為7600萬立方米,其中,每年可向蘭州新區提供的最大水量為4700萬立方米。
此外,再生水也是未來蘭州新區的水源之一。蘭州新區將在雨水污水收集、處理等方面加強水的循環利用,打造全省領先的節水型城市。
從水的用途上講,蘭州新區未來的生活和工業將采用優質的大通河水;西岔電提工程是從黃河蘭州段下游什川的小川取水,泥沙量較大,水質較差,因此將主要作為生態和盆地南部農業灌溉用水;再生水將重點用在城市景觀、道路、綠化及生態方面。
以遠期為例,到2030年,蘭州新區年供水規模達到4.9億立方米時,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將向蘭州新區供水2.89億立方米,西岔電提工程和再生水同時可分別補充4080萬立方米和1億立方米的用水。剩余所需的6000多萬立方米用水,將以從西固區黃羊頭附近提取黃河水的方式解決。
“因此即使到遠期,蘭州新區的供水都不會出現問題,是絕對有保障的。”郭庭天介紹說。
2012年,在省水利、水務部門的指導下,蘭州新區組織專家編制完成了《蘭州新區水資源供求規劃(2011—2030)》,并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為蘭州新區建設統籌城鄉的供水保障體系指明了方向。
為建成安全可靠的供水體系,蘭州新區還將根據城市發展的狀況,適時開展第二供水方案建設工作。目前,蘭州市生態水系辦公室已經制定出每年從劉家峽引水1億立方米到蘭州新區的供水方案,并通過了水利部資深水利專家的論證。
加大調蓄水庫建設,消除季節缺水問題
蘭州新區不缺水,但卻面臨季節性缺水的問題。
作為最初確定的一項以灌溉農業為主的工程,引大入秦工程季節性供水的特點較為突出。每年的11月11日至次年3月14日的4個月里無法供水。因此,進入冬季后,蘭州新區用水保障將依靠調蓄水庫。
“目前,已建成的兩座水庫總庫容為719萬立方米,盡管現階段完全能夠滿足蘭州新區的生產生活,但隨著新區的快速崛起,今后這兩座水庫將遠遠不能滿足這座城市發展需要。”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副局長王光華說,據測算,到2030年,要保障新區單季高峰期用水需求和冬季再生水的存儲,蘭州新區還需要建成若干個調蓄水庫,使總庫容達到7000萬立方米,調蓄能力達到2億立方米。
加快調蓄水庫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可以對引大入秦工程實施“汛期引水,冬季利用”的調度方案,有效緩解上下游爭水矛盾,進一步挖掘引大入秦工程的供水潛力。王光華表示,引大入秦工程的調水期分春灌、夏灌、秋灌和冬灌4個階段,8月上旬至9月下旬的汛期里,并不調水。如果建成充足的調蓄水庫,實現汛期引水,引大入秦工程的年供水能力有望提升至5.5億立方米。
為解決今后可能面臨的季節性缺水的問題,蘭州新區已將加快調蓄水庫建設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水利項目建設的首要工作。目前,庫容4000萬立方米的高窯水庫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建設規劃,正在加緊前期工作。
與此同時,蘭州新區也已展開了第一給水廠二期項目和第二給水廠項目的前期工作,兩個項目完成后,蘭州新區每天處理水的能力將達到100萬立方米,形成和調蓄水庫規模與之配套的水處理能力。
因水而變,因水而榮。在“產業強城、生態綠城、多湖水城、現代新城”的道路上,蘭州新區正在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