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2010海外高層次人才臺州行環境工程主題論壇上,入選中央“千人計劃”人才的環保專家鮑海明帶來了他的最新環保項目:新農村建設中的污水處理。
關鍵是要尋找合適的農村水污染治理模式
沖廁、洗手產生的污水經專用厭氧反應器、接觸氧化、PH調節、沉淀、消毒等一系列處理后,使污染物完全分解,污水變清后,泵入屋頂清水箱儲存,用于便器沖洗。這項循環水沖式生態公廁專利產品仍然使用傳統的水沖方式,既衛生又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但經過以上程序,最后實現了零排放。僅這項技術,就能大大緩解農村水污染問題。
鮑海明說,在國外經歷多年科學研究后,本想把加拿大的污水自然滲透過濾模式照搬到中國,但在回國實施后,他發現效果并不好。“國外人少地廣,而中國人口密度太大,洋模式承受不了國內的污水處理負荷。”因此,他認為找到一種適合中國實際的農村水污染治理模式是關鍵。
樹立環境治理觀念是根本
鮑海明說,他現在創建的農村水循環生態系統,是把水處理技術和普通廁所構造結合在一起,算不上高科技,但效果卻很好。“由此可見,農村水污染問題是可以得到治理的,只是之前我們缺乏對農村環境管理的意識。”
對此,他拿出加拿大的管理經驗舉例說,當地每戶農家的化糞池都裝有一個感應器,管道堵了,維護人員的手機就會自動報警。“我們現在都進入3G時代,但這種報警技術至多算2G技術,為什么那里不會出現污水、糞便溢出的狀況?關鍵是人家對環境治理有一套規范的設計、實施系統。這么簡單實用的技術我們中國卻沒人做,根本上是缺乏治理意識。”
農村的污水治理市場很大
環境保護,特別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治理作為民生問題的重要一塊,在政府的主導下已經開始大規模地實施。鮑海明說,這個市場巨大,但還鮮有專業服務機構涉足農村環境治理。
農村環境治理市場到底有多大?僅拿其中的污水收集治理舉例。鮑海明說,寧波上個月剛剛發布了《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綱要》,其中有一條指標要求:農村污水收集處理率到2015年達到70%。這意味著到2015年,寧波1萬個左右的自然村有7000個要建成污水收集治理系統。“到目前,整個寧波市場才做了200個,每個自然村的花費在70萬到300萬元,你可以計算一下這塊市場有多大。”
由此類推,現在不僅是寧波,全國的農村都在搞生態建設。鮑海明說,僅今年中央財政就拿出300億元用于農村污染治理,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市場極大。“現在的關鍵是要通過實踐,建立一套合適的農村污水處理標準和模式,再大面積地推廣到中國農村去,這才是價值所在,否則跟小包工頭沒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