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隨著多個城市內澇成災新聞的頻頻出現(xiàn),這句名言略顯得有些沉重。
城市的美好,不僅僅在于高樓大廈、地標、名勝,更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在市民和游客注意不到的地方,有力地保障城市生活的運行。下水道被稱為“良心”所在,從這個角度看也不無道理。
城市洪災,多緣于罕見的集中降雨,余姚也不例外。現(xiàn)代城市防洪策略,也遠遠超越了“修好下水道”這種基本手段。但是,這句簡單的話,不算過時。
浙江災區(qū)生產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復。浙江省防指辦13日通報,截至當日17時,全省主要水庫、河道水位已逐漸回落,杭州解除了防汛應急響應,省防指和嘉興、寧波將防汛應急響應降低至Ⅲ級,災區(qū)群眾生產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復。
洪災是怎么造成的?城市內澇頻現(xiàn),應該如何預防?
——新聞現(xiàn)場——
余姚洪災為何如此嚴重
為何余姚受災嚴重?寧波市防指辦負責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
該負責人說,“菲特”帶來的洪水量大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一是“菲特”降雨總量大、強度強、范圍廣。甬江流域面雨量達到440毫米,為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將近2012年“海葵”臺風降雨的2倍;而且主要暴雨集中在2天之內,二是姚江流域和奉化江流域同時出現(xiàn)歷史罕見的降雨,造成寧波三江口洪水疊加;三是恰逢農歷天文大潮,高潮位持續(xù)不退,導致沿江閘門排水效率減弱。
該負責人還介紹了歷史上出現(xiàn)過與“菲特”相似的秋臺風。“6312”號是1963年9月12日在東南沿海登陸,并對寧波造成重大影響的強臺風,與今年“菲特”臺風極為相似,在西太平洋生成后發(fā)展成強臺風,一路向西北挺進在福建省北部連江沿海登陸,登陸后也遭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出現(xiàn)持續(xù)強降雨。“6312”號臺風給寧波奉化江流域帶來的降雨量級與“菲特”相當,均為400毫米左右,而姚江流域的降雨僅有“菲特”臺風的一半,該臺風造成奉化江及鄞奉平原水位全面超過警戒,平原內澇水深達1—2.5米,導致34人死亡,受淹農田164萬畝,損毀江堤海塘近86公里,受影響情況遠大于“菲特”臺風。
為什么這次余姚受災最為嚴重,該負責人解釋說,一是臺風過程降雨余姚為560毫米,為全省最大,近百年一遇,且主要集中在2天左右的時間內。二是甬江流域的奉化江流域與余姚所在的姚江流域同時出現(xiàn)大洪水,導致寧波市三江口洪水疊加,高水位持續(xù)不退,余姚經姚江向下游泄洪能力嚴重受限。三是余姚上游的上虞也同時遭受強降雨,導致余姚外來洪水較多。
——核心關注——
預防城市洪澇是個系統(tǒng)工程
近幾年,城市內澇時有發(fā)生。近日,臺風“菲特”又讓浙江、福建的一些地方“水漫全城”。城市洪澇問題該如何解決?
今年9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
據(jù)悉,對于城市排水防澇的“家底”,今年6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印發(fā)《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guī)劃編制大綱》,要求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中心城區(qū),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地級城市的中心城區(qū),能有效應對不低于30年一遇暴雨;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區(qū),能有效應對不低于20年一遇暴雨。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車伍說,應對城市洪澇,單純依靠建設地下排水設施代價大、成本高,效率低,必須跟地上的濕地、綠地等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結合起來。
我們常常引用一句名言,即“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其實,解決城市洪澇問題,并不完全取決于地下。《意見》明確指出,“將建筑、小區(qū)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面積、藍線劃定與保護等要求作為城市規(guī)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
《意見》提出,要加快城鎮(zhèn)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切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要加強城市供水、排水防澇和防洪設施建設。
專家表示,城市河湖水系有排水防澇和防洪功能,植被覆蓋能夠涵養(yǎng)水源。《意見》要求,加強城市河湖水系保護和管理,強化城市藍線保護,堅決制止因城市建設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為,維護其生態(tài)、排水防澇和防洪功能。
——專家建言——
不應再重應急、輕預防
“目前我們的精力過多放在應急上,肯定是時代的落伍。”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高建國認為,災害一次次敲起了警鐘,有的把風險產生原因放在雨量過大、地震過大等自然因素上。實際情況是每一次災害,都可以肯定,我們的工作是有缺陷的,需要踏踏實實地找到原因、加以改進,以免下次再受災。
提起余姚,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起迄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在“菲特”臺風暴雨給余姚帶來洪水淹城之時,河姆渡文化遺址恰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
如今的余姚城,多是鋼筋水泥的高層建筑,為何這些高層建筑在防洪方面還不如河姆渡時期的木構建筑?
“我不想與古人對照,還是從與余姚的地理、氣候條件類似的浙江嘉興、湖州市說起。本世紀初,兩座城市均花費數(shù)億元修建了抵御洪水的大包圍工程。大包圍一詞,很形象,即用主導河道來控制城市的防洪。防洪大包圍工程是環(huán)繞城市規(guī)劃范圍外圍,利用區(qū)內河網(wǎng)的調蓄功能。中心城市的防洪能力達到100年一遇。什么叫災害?沒有辦法應對,才會產生災害。”高建國認為,“同樣的洪水如果發(fā)生在嘉興、湖州,結果肯定不一樣。”
一個災害過程由“預測、預防、應急、重建”4部分組成。高建國認為,我們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應急上,目前就是這么做的,各級政府都有一個應急辦公室。我就奇怪了:為什么不能把應急辦公室更名為防災辦公室?2000多年前的荀子曰:“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說:“災前預防不僅比災后救災更人道,而且更經濟。”
“一個美麗中國,不能沒有堅強的防災體系。”高建國稱。
——他山之石——
德國如何應對400年一遇的洪水
說到歷史罕見,德國今年就經歷了一次400年未遇的洪水,新聞工作者丁宜撰文介紹德國防洪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德國城市的防洪經并非神話,但其尊重自然、未雨綢繆的理念,確實值得學習。”丁宜稱。
丁宜稱,尊重自然環(huán)境,是“德國防洪經”十分值得推崇的重要理念。洪峰來襲,下游城鎮(zhèn)極易受災,因此要為河水漫堤預留足夠的土地面積。德國政府主動控制泄洪區(qū)內人口聚居地的發(fā)展,任何新興建筑須經防汛機構嚴格審批,通常情況不批。
丁宜介紹說,德國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較好地保留了天然的河網(wǎng)水系、濕地綠化。土壤是天然的蓄水池,綠地不像混凝土等材料,能夠延緩雨水的流動,同時有助于調節(jié)城市的局部氣候。為了使盡量多的雨水滲透到土壤中,德國政府為道路占地面積的增長設限,城市中預留大量土地。德國很多城市還將一些公共活動場所,例如球場、停車場、綠地,有意識地設計成干濕兩用蓄水池。平時,這些地方供市民休閑、停車,暴雨來襲時則立馬變身儲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