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奧運造就了一個新北京,上海世博造就了一個新上海,廣州亞運也造就了一個新廣州。廣州之“新”,新在哪里?本報將連續推出“亞運,你好!”大型系列報道,分“美麗新生活”、“發展新動力”、“嶺南新文化”、“開放新形象”四大版塊,帶您感受古老羊城的蓬勃新意,帶您細品千年商都的嶄新風姿。敬請垂注。
亞運會,實實在在是一場“亞運惠”。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治水,十年治氣,這不僅是一場“亞運大考”,更是一場科學發展觀的大考。是不是“真轉、真變”?是不是“真想、真干”?廣州市用曠日持久的堅持,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解題:
十年治水十年治氣
2004年,廣州亞運申辦成功。
為了讓2010年11月份的“天更藍”,省、市環保部門拿出了一個時間跨度達10年(2005-2015)、分8階段推進的《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戰略》。
最硬的“骨頭”要算是工業企業污染的治理。今年6月,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來到員村四橫路的澳聯玻璃廠,親自下“逐客令”:“廣鋼十幾萬人的大企業都搬了,我不相信其他企業比廣鋼搬遷還要困難!”
正是在這種魄力下,廣州完成了106家重點污染企業的“退二”,成為繼北京之后第二個全面實施國Ⅲ標準的城市。
廣州的水環境治理也持續了十年以上。廣州市水環境質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急劇惡化,珠江及全市絕大多數河涌水質一度處于劣V類。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就對廣州提出了“恢復珠江游泳”的殷切期望。2006年,珠江治理初戰告捷,“橫渡珠江”恢復。2008年12月23日,廣州市政府與全市13個治水責任主體簽訂責任狀,決心用一年半的時間,讓全市231條河涌水質明顯改善。
#p#副標題#e#
打分:
看數據更問民心
“說句實在話,亞運會拿多少金牌是國家體育總局最關心的事情,我最關心的是廣州的水環境和空氣環境改善了多少。”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在接受采訪時說。
改善了多少?今年1-9月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繼續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廣州2009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07%。
水環境方面,全市河涌水質明顯好轉,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07年的74.14%上升到85%,中心城區已近90%,每天減少80萬噸污水直排珠江。
今年10月16日,在水泥板下沉睡了18年的荔枝灣涌終于“重見天日”。街坊陳伯說:“我在西關住了50多年,親眼目睹了荔枝灣涌從原來的臭涌到把涌蓋上,再到揭蓋復涌,直到現在出落得跟畫兒一樣,和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別。”
算賬:
算“亞運賬”,更要算“未來賬”
治水治氣投入巨大。廣州市治理空氣污染,僅淘汰黃標車一項,今年投入就達到7億元。而治理水污染總投資達到340.65億元,被稱為“一天一個億”的治水行動。究竟值不值?
張廣寧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算過一筆賬:借助亞運的機遇,廣州的城市建設加快了5至10年,也就是說,廣州市民提早5至10年享受到了城市建設現代化的成果。
在廣州投資的臺商許先生認為,廣州除了算“亞運賬之外,更應該算“未來賬”。“以前我一下飛機就開始咳嗽,這樣生意是做不長久的。這兩年環境好起來,我也愿意生意安定在這邊。這關系著廣州長遠的發展。一個地方靠賣環境來發展,是走不遠的。”
正如廣州市市長萬慶良所指出的,改善廣州的空氣質量、水環境,不僅僅是辦好亞運會的前提條件,更是廣州近1500萬市民的強烈愿望。籌辦亞運只是個機遇、只是個平臺,但不是終點、不是目標。亞運之后,廣州市還將持續推進“天更藍”、“水更清”治理,讓藍天白云和碧波清流常駐廣州。
短評
天更藍,才能看得更遠
天更藍、水更清。這是亞運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廣州環境整治提出的具體要求。亞運在即,準備工作經歷了打分環節,包括亞奧理事會在內的賓客,從各項條件包括場館建設、城市環境諸多方面進行測評,并且給出了高分,盛贊亞運會的籌備組織絕對到位。
如果說亞奧理事會給出的高分是有形的大考成績的話,那么對生活在此的百姓來說,他們對于日常生活環境點點滴滴的感受,打出的就是“無形”的分數。對他們來說,有些改變似乎不好用分數去量化,天更藍,就像是每天上白云山的老人所感受到的變化,他能看到更廣闊的羊城美景,興致濃厚的市民白天會在街上曬太陽,孩子們則在晚上數起星星。水更清,那些剛剛還是人見人怨的臭河溝,突然變成人人拍照留念的旅行社旅游線路,許多人站在河岸觀看河里的游魚,沉寂多年的百年老龍舟也煥發青春。更多市民通過水環境的綜合整治飲到了清潔的自來水。
改善廣州的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不僅是舉辦好亞運的迫切需要,更是生活在羊城的普通百姓對于人居環境的強烈愿望。頭頂上的這片藍天,我們有責任將它變得更藍,因為更藍能讓我們看得更遠。腳底下的這條母親河,我們也有義務讓它更清,因為更清才能讀懂腳下流動著的家園歷史和未來。
遙感測尾氣只需0.8秒
番禺區率先引入的“尾氣遙感監測車”,亞運期間將駐點亞運城、比賽場館附近路段“執勤”,確保亞運場館周邊空氣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這種造價230萬的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車,只要其他車輛從設備旁邊經過,通過激光技術,僅需0.6到0.8秒即可檢測出機動車尾氣濃度、煙度,即時鑒別超標車和“黑煙車”。它還能立即識別車牌,并同時把監測數據上傳到機動車排污監察大隊的車型數據庫。
從11月1日開始,廣州市新增了12個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點。
“增殖放流”重現市橋河
10月28日上午,番禺區在市橋河剛落成的雁洲水(船)閘上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魚苗123萬尾。通過一年多的整治,市橋河水質已得到明顯改善,中斷多年的“增殖放流”又得以恢復。
自1982年以來,該區已累計向區內漁業水域投放各類苗種約3億尾,中華鱘親體約2萬條。不過后來市橋河水質急劇惡化,“增殖放流”被迫中斷多年。
2006年,番禺區啟動了市橋河水綜合整治。2007年9月,區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番禺區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打響了一場“母親河保衛戰”。
經過兩年多建設,往日污臭的市橋河現已達景觀IV類水質,“增殖放流”傳統又得以回復。
國內首家河涌博物館開館
我國首家以河涌為主題的博物館,位于越秀北路的涌博物館這個月迎來了第一批參觀者。博物館通過大量實物、圖片,全面展示了廣州千年河涌風情。
東濠涌博物館前身為河涌邊的兩幢民國時期的舊民居,在東濠涌整治過程中,越秀區特意保留了這兩幢破舊的民居,改建形成目前的博物館。博物館共五個展廳,分“東濠溯源”、“東濠蘊夢”、“東濠哭泣”、“東濠新篇”等四個專題,采取實物、圖片、投影、音像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集中記錄和展示了廣州千年河涌的歷史文化和近年來東濠涌由滿目瘡痍的污染變身為親水休閑生態文化長廊的整治成果。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曾妮
北京奧運造就了一個新北京,上海世博造就了一個新上海,廣州亞運也造就了一個新廣州。廣州之“新”,新在哪里?本報將連續推出“亞運,你好!”大型系列報道,分“美麗新生活”、“發展新動力”、“嶺南新文化”、“開放新形象”四大版塊,帶您感受古老羊城的蓬勃新意,帶您細品千年商都的嶄新風姿。敬請垂注。
亞運會,實實在在是一場“亞運惠”。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治水,十年治氣,這不僅是一場“亞運大考”,更是一場科學發展觀的大考。是不是“真轉、真變”?是不是“真想、真干”?廣州市用曠日持久的堅持,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p#副標題#e#
解題:
十年治水十年治氣
2004年,廣州亞運申辦成功。
為了讓2010年11月份的“天更藍”,省、市環保部門拿出了一個時間跨度達10年(2005-2015)、分8階段推進的《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戰略》。
最硬的“骨頭”要算是工業企業污染的治理。今年6月,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來到員村四橫路的澳聯玻璃廠,親自下“逐客令”:“廣鋼十幾萬人的大企業都搬了,我不相信其他企業比廣鋼搬遷還要困難!”
正是在這種魄力下,廣州完成了106家重點污染企業的“退二”,成為繼北京之后第二個全面實施國Ⅲ標準的城市。
廣州的水環境治理也持續了十年以上。廣州市水環境質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急劇惡化,珠江及全市絕大多數河涌水質一度處于劣V類。199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就對廣州提出了“恢復珠江游泳”的殷切期望。2006年,珠江治理初戰告捷,“橫渡珠江”恢復。2008年12月23日,廣州市政府與全市13個治水責任主體簽訂責任狀,決心用一年半的時間,讓全市231條河涌水質明顯改善。
打分:
看數據更問民心
“說句實在話,亞運會拿多少金牌是國家體育總局最關心的事情,我最關心的是廣州的水環境和空氣環境改善了多少。”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在接受采訪時說。
改善了多少?今年1-9月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繼續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廣州2009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07%。
水環境方面,全市河涌水質明顯好轉,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07年的74.14%上升到85%,中心城區已近90%,每天減少80萬噸污水直排珠江。
今年10月16日,在水泥板下沉睡了18年的荔枝灣涌終于“重見天日”。街坊陳伯說:“我在西關住了50多年,親眼目睹了荔枝灣涌從原來的臭涌到把涌蓋上,再到揭蓋復涌,直到現在出落得跟畫兒一樣,和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別。”
算賬:
算“亞運賬”,更要算“未來賬”
治水治氣投入巨大。廣州市治理空氣污染,僅淘汰黃標車一項,今年投入就達到7億元。而治理水污染總投資達到340.65億元,被稱為“一天一個億”的治水行動。究竟值不值?
張廣寧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算過一筆賬:借助亞運的機遇,廣州的城市建設加快了5至10年,也就是說,廣州市民提早5至10年享受到了城市建設現代化的成果。
在廣州投資的臺商許先生認為,廣州除了算“亞運賬之外,更應該算“未來賬”。“以前我一下飛機就開始咳嗽,這樣生意是做不長久的。這兩年環境好起來,我也愿意生意安定在這邊。這關系著廣州長遠的發展。一個地方靠賣環境來發展,是走不遠的。”
正如廣州市市長萬慶良所指出的,改善廣州的空氣質量、水環境,不僅僅是辦好亞運會的前提條件,更是廣州近1500萬市民的強烈愿望。籌辦亞運只是個機遇、只是個平臺,但不是終點、不是目標。亞運之后,廣州市還將持續推進“天更藍”、“水更清”治理,讓藍天白云和碧波清流常駐廣州。
短評
天更藍,才能看得更遠
天更藍、水更清。這是亞運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廣州環境整治提出的具體要求。亞運在即,準備工作經歷了打分環節,包括亞奧理事會在內的賓客,從各項條件包括場館建設、城市環境諸多方面進行測評,并且給出了高分,盛贊亞運會的籌備組織絕對到位。
如果說亞奧理事會給出的高分是有形的大考成績的話,那么對生活在此的百姓來說,他們對于日常生活環境點點滴滴的感受,打出的就是“無形”的分數。對他們來說,有些改變似乎不好用分數去量化,天更藍,就像是每天上白云山的老人所感受到的變化,他能看到更廣闊的羊城美景,興致濃厚的市民白天會在街上曬太陽,孩子們則在晚上數起星星。水更清,那些剛剛還是人見人怨的臭河溝,突然變成人人拍照留念的旅行社旅游線路,許多人站在河岸觀看河里的游魚,沉寂多年的百年老龍舟也煥發青春。更多市民通過水環境的綜合整治飲到了清潔的自來水。
改善廣州的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不僅是舉辦好亞運的迫切需要,更是生活在羊城的普通百姓對于人居環境的強烈愿望。頭頂上的這片藍天,我們有責任將它變得更藍,因為更藍能讓我們看得更遠。腳底下的這條母親河,我們也有義務讓它更清,因為更清才能讀懂腳下流動著的家園歷史和未來。
遙感測尾氣只需0.8秒
番禺區率先引入的“尾氣遙感監測車”,亞運期間將駐點亞運城、比賽場館附近路段“執勤”,確保亞運場館周邊空氣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這種造價230萬的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車,只要其他車輛從設備旁邊經過,通過激光技術,僅需0.6到0.8秒即可檢測出機動車尾氣濃度、煙度,即時鑒別超標車和“黑煙車”。它還能立即識別車牌,并同時把監測數據上傳到機動車排污監察大隊的車型數據庫。
從11月1日開始,廣州市新增了12個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點。
“增殖放流”重現市橋河
10月28日上午,番禺區在市橋河剛落成的雁洲水(船)閘上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魚苗123萬尾。通過一年多的整治,市橋河水質已得到明顯改善,中斷多年的“增殖放流”又得以恢復。
自1982年以來,該區已累計向區內漁業水域投放各類苗種約3億尾,中華鱘親體約2萬條。不過后來市橋河水質急劇惡化,“增殖放流”被迫中斷多年。
2006年,番禺區啟動了市橋河水綜合整治。2007年9月,區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番禺區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打響了一場“母親河保衛戰”。
經過兩年多建設,往日污臭的市橋河現已達景觀IV類水質,“增殖放流”傳統又得以回復。
國內首家河涌博物館開館
我國首家以河涌為主題的博物館,位于越秀北路的涌博物館這個月迎來了第一批參觀者。博物館通過大量實物、圖片,全面展示了廣州千年河涌風情。
東濠涌博物館前身為河涌邊的兩幢民國時期的舊民居,在東濠涌整治過程中,越秀區特意保留了這兩幢破舊的民居,改建形成目前的博物館。博物館共五個展廳,分“東濠溯源”、“東濠蘊夢”、“東濠哭泣”、“東濠新篇”等四個專題,采取實物、圖片、投影、音像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集中記錄和展示了廣州千年河涌的歷史文化和近年來東濠涌由滿目瘡痍的污染變身為親水休閑生態文化長廊的整治成果。(記者: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