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昔日十年九災的“水口袋”,如今成為繁盛富庶的“米糧倉”。
60年來,我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科學治淮部署,堅持以人為本,蓄泄兼籌,標本兼治,攻堅克難,強力推進治淮重點工程建設,構筑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的堅強保障,譜寫了治淮史上科學治水的壯麗詩篇。
14項骨干工程發揮減災效益
9月30日,站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主壩上,放眼望去,往日肆虐的淮河顯得尤為溫順,河水緩緩流過泄洪閘。臨淮崗工程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長徐良金對記者說:“它是一個關鍵性、控制性工程,我們比喻它是淮河上的‘三峽’。 ”
“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這是曾經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實記錄。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多次作出重大戰略性決策,加快治理淮河進程,造福沿淮群眾。 1991年9月,19項治淮骨干工程建設正式啟動,掀起又一輪治淮高潮,其中涉及我省14項。
如今,包括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在內的總投資190億元治淮14項骨干工程,除白蓮崖水庫已投入使用正積極準備竣工驗收外,其他13項骨干工程已全部竣工驗收。這標志著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護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淮河中游骨干防洪體系基本構成,淮河干流防洪抗災能力明顯提高。由堤防、行蓄洪區、水庫、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共同組成的流域防洪排澇減災體系,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御流域性特大洪水,保障重要城市和主要防洪保護區安全。
據介紹,2007年,淮河流域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大洪水,洪水量與1991年和2003年級別相當,但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50%和44.7%,防洪減災直接效益達368億元。 1991年以來,治淮工程累計防洪減災效益超過1500億元。實踐證明,治淮骨干工程布局合理,效益明顯,經受住了洪水考驗。
淮河安瀾,使淮河流域的糧食產量上了一個大臺階。 2009年,我省淮河流域糧食產量達455億斤,占全省總量的74%。同時,治淮改善了沿淮重點城市發展條件,促進煤炭、電力、重化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建設“兩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培育皖北地區經濟增長極,筑起了一道堅實屏障。
萬人遷建安置彰顯人水和諧
#p#副標題#e#
六安市羅集鄉華城村農民汪澤中,今后夏季再不用為洪水擔憂了。2003年大水期間,城東湖蓄洪區蓄洪,華城村一片汪洋,他家的兩間土坯房也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置起的一點家產又一次全沒了。大水之后,國家給他補助了15000元,無償劃撥土地幫他建了新房。 “住進新房后,心里踏實了,我就把心思放在種田上了。現在我種的田將近100畝,每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 ”
城東湖蓄洪區移民遷建,只是整個淮河流域移民搬遷工程的一部分。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按照圍起來、遷出去、讓道于水的思路,采取民為主、村操作、鎮負責、縣服務的做法,我省分兩次對淮河行蓄洪區和淮干灘區的10.8萬戶、37.7萬名群眾實施搬遷,遷建人口總數僅次于三峽工程。這是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它使越來越多的百姓從洪水威脅中轉移出來,過上安定的生活。
多年以前,淮河治理、防汛工作仍以“嚴防死守”為標準。而隨著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科學治水的理念不斷得到貫徹。 “人民生命安全、人與自然和諧”被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還道于水,逐漸成為治淮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科學治水理念的指導下,近年來,行蓄洪區改造建設工程被放在淮河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我省對于標準很低、應用頻繁的行洪區,老百姓逐步從里面遷出來,給洪水留足空間,或是開鑿分洪道“讓路于水”;對明顯盤占河道的行蓄洪區則徹底廢棄,恢復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區的一般堤防標準;在姜塘湖、荊山湖等重要的行蓄洪區興建了進、退洪閘。
2003年7月6日,唐垛湖行洪區實施爆破行洪;7月7日,荊山湖行洪區實施爆破行洪。而在2007年,上述兩個行洪區再次行洪,啟用自如,炸壩的場景沒有再現。 “今后行蓄洪時,蒙洼等7個行蓄洪區無需臨時轉移群眾。”省水利廳負責人告訴記者。
2800萬畝洼地治理建設富庶糧倉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淮南市毛集區,這里的耕地屬于淮河支流西淝河下游的洼地。由于地勢低洼,汛期常常內水無法外排,積澇成災。然而,按照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除澇規劃,隨著新一輪治淮開始實施,這種現象在不久之后將被改變。
14項治淮骨干工程完工后,我省治淮工作將進一步走向深入,從防汛抗洪到洼地治理,力圖變淮河流域“大水袋”為“大糧倉”。去年以來,各地重點推進淮河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力度,努力化淮河洪水為資源,夯實淮河大糧倉。
我省淮河流域易澇多災范圍包括沿淮湖洼地、淮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支流洼地,面積3.0萬平方公里,耕地2800萬畝。長期以來,這一區域平均3~4年就要發生一次澇災。低洼地“關門淹”現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積土地農業生產波動很大。
為改善平原洼地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保障糧食安全,淮河洼地治理被省水利廳列入我省“平安糧倉”工程。淮河洼地治理涉及安徽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137億元,主要治理沿淮、淮北平原、淮南支流片、分洪河道沿線和行蓄洪區5個區域。規劃先期實施治理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97.01億元,主要對沿淮片、淮北平原片、行蓄洪區洼地3個片區進行治理。其中世行貸款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應急工程下月有望開工。
“淮河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治淮事業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10月8日,省水利廳負責人對記者說,新階段治淮繼續堅持蓄泄兼籌方針,進一步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確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樂業。 “通過5到10年努力,長年水患頻發的淮河流域就能變為大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
大河滔滔,長堤巍巍。歷經60年的淮河治理工程,將以自己卓越的貢獻,成為中華民族水利史上的不朽豐碑。我們相信,隨著新一輪治淮深入實施,一個人水和諧、魚躍糧豐的新淮河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王春夏、項良新、聶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