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旻澍 張 敏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潔凈的空氣……和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幸福健康生活的保障。
今年,浙江省環境保護廳對1—5月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進行了監測,溫嶺的水質狀況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該市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重拳出擊企業違法排污,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使這張成績單實現從2009年的良好向優秀的提升。
2007年以來,溫嶺共整治規模工業企業1534家,廢水達標整治率100%,涉及污染減排重點企業、水產加工行業、酸洗拉絲等多種行業。今年4月,溫嶺市被省政府命名為第三批省級生態市。
“更潔凈”——鞋企的達標排放之路
溫嶺寶利特鞋業有限公司的新廠區內,投資109萬元占地900多平方米的污水處理池與新廠房同步建成。處理池、沉淀池、專“吃”污水的河泥與生化菌……“全都按照環保要求來。”寶利特老總陳華根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3500名員工產生的生活污水全都經過凈化處理,處理后的生活污水,裝在礦泉水瓶里可以清澈見底。
而在不久前,臺州市下發的溫嶺水污染整治企業名單中,鞋企占了大多數。溫嶺環保局污控科的潘云暉科長說,溫嶺是痛下決心對鞋企的廢水廢氣排放進行徹底整治,規定年產值500萬元-5000萬元的企業,必須讓廢水經污水處理設施統一處理,不得直接排放;年產值5000萬-1億元的企業,廢水要求正規處理達標排放;而上億產值的企業,除邊角廢料外,廢水廢氣的收集處理都要達標,并要拿出整治方案。
與寶利特一樣,溫嶺曾有很多鞋企為堆積如山的鞋業邊角廢料而憂心。為了尋找合適的焚燒爐,寶利特老總陳華根不僅改造了五代鍋爐,并且 “兩次將20噸的鞋業邊角料垃圾用大卡車從溫嶺運到江蘇的造爐廠,為的是給寶利特量身定做一只鍋爐”。
為了實現車間廢氣達標排放,寶利特在新廠房安裝了價值30多萬元的活性炭吸附設備,用于廢氣的收集與處理。
喜得寶的老總楊于華也體會到了來自客戶的環保推進,現在喜得寶用汽油做的不含苯膠水制鞋,讓工人遠離苯中毒的困擾。雖然成本提高了,但喜得寶仍然堅定它的環保之路。
在溫嶺,越來越多的鞋企開始重視環保,進行廢水廢氣的整治。據臺州市環保局核算審定,2009年溫嶺市新增化學需氧量削減量578.2噸,新增二氧化硫削減量68.08噸,兩項指標比上年分別下降7.89%和8.93%,超額完成市政府年初確定的雙下降4%的目標。
而這些減排數據的增加,將為我們贏得更潔凈的天空和更清澈的溪流。
“請保姆”——托管法管牢環保設備“不睡覺”
松門的環城冷凍廠去年投入了10萬元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并同時開始第三方托管。老總張榮兵說,請來了“保姆”,現在我們省心多了,只要不斷水斷電,環保方面的問題都由托管方負責。環城冷凍廠所在的松門北門頭這一帶,正是溫嶺水產冷凍行業整治比較集中的地段。
水產加工行業是溫嶺的傳統產業之一,由于布局分散、規模較小、環保設施不完善、環境管理水平差等原因水產加工行業的廢水排放污染嚴重,有的生產廠家直接排放廢水,出水處的陰溝極易富營養化,連石頭扔下去都不會沉,群眾反響強烈。
5月份以來,溫嶺啟動了對水產加工行業的摸底調查行動,對水產加工(魚粉、甲殼素)行業開展全面整治。龍生水產有限公司和海之味水產有限公司分別投資300多萬元,建起環保設備處理生產廢水。環保部門還對水產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對污水排放量進行監控,從源頭上防止偷排漏排。
有的企業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偷排省電節約成本,環保處理設施經常躺在廠房內睡大覺。現在企業簽約第三方“托管”,相當于找了個“環保保姆”,“保姆”不僅負責環保設施的維修,而且可以保證環保設施真正地動起來。現在溫嶺共有68家水產冷凍企業,其中60家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已有17家托給了“保姆”。
同時,溫嶺還將在年底前對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依法予以關停,對擅自停運或不正常使用環保設施的企業依法予以嚴懲,力爭年內水產加工企業整治率100%,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不低于90%。
“零部件”——“污控”成企業生產重要一環
不久前,當檢查人員臨時抽查溫嶺市莫幫福拉絲廠和貫莊五金配件廠等拉絲廠時,發現廢水處理設施均已建成,且運行良好。酸洗廢水曾是造成箬橫、新河區域河道水體發黃的主要原因,治理已是刻不容緩。按照“改進工藝、完善設施、規范管理”的要求,溫嶺市對酸洗拉絲行業實施全面整治,要求未建污染防治設施的企業,必須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采用自動拋丸清理技術替代傳統酸洗工藝,從根本上解決拉絲行業水污染問題。
結合污染源普查和排污申報成果,溫嶺市對涉及重金屬排放的有色金屬、鉛酸蓄電池(包括加工、回收)、制革、化工、電鍍、危廢處置等企業進行了重點調查。督促企業建立污染物產生、排放臺賬和日常監測制度,促使企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用溫嶺市環保局長朱岳林的話來說,一臺機器,如果缺少一個零部件,肯定不能運行,那污染措施不到位,相當于企業生產環節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零部件”。因此無論是環保部門還是企業都要像重視零部件一樣重視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