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事 情連政府”之一
開篇語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圍繞“穩中求進、創新推動、跨越發展,為建設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奮斗”的目標,決定推進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實實在在辦一些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好事實事,推動經濟發展與幸福指數同步增長,讓全市人民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共建共享幸福昆明。
這十大民生工程實施內容包括“菜籃子”和“米袋子”建設工程、“幸福鄉村”建設工程、就業促進工程、食品藥品放心工程、交通整治和平安建設工程、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社會保障提升工程、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教育衛生提升工程。為確保惠民工程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對各項工程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分解立項督查。
今年以來,本報陸續對十大民生工程的開工、進度及完工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從今天起,本報將推出“民生十事 情連政府”主題系列報道,邀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市民代表、業內專家共議“十大民生工程”,以期為政府做一個情況參謀和為全市人民做一個承諾兌現,凸顯政府的公信力。
昆明是全國14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年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02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1%,連續三年干旱,更讓我市城鄉供水面臨挑戰。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將實施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納入“十大民生工程”,多措并舉保障群眾的生產生活。
當前,市級相關部門積極開展科學調配城市供水水源,開辟應急水源,強化節約用水管理。今年,全市要實現確保主城城市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8%以上,管網維修及時率達到99%,用戶滿意度達到90%以上,實施536件抗旱應急工程,完成5萬件“五小”水利工程,解決8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目標,努力讓群眾喝上干凈、安全、放心的水。
農村: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
“三年連續干旱,眼下要是沒有政府實施的抗旱應急增蓄工程,別說開展農業生產,恐怕喝水都成問題!”說起市里實施抗旱應急工程帶來的實惠,宜良縣竹山鎮先鋒村委會主任、黨總支書記王乾祿深有感觸。他說,不久前,宜良縣竹山鎮的大平灘水庫剛舉行了開工儀式,將來水庫建成蓄水,全鎮一半的人畜都不用再為飲水犯愁了,農田灌溉也有了保障。“農村缺乏大規模發展工業的條件,農業仍是農村發展的根基,水就是農業發展的命脈。”王乾祿認為,要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還需政府部門合理布局水利基礎設施,加大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力度,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讓群眾喝上安全放心水
“在這大旱之年要是沒有水,難以想象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家住船房小區的趙女士說起水來臉上泛起愁容。三年連續干旱已讓全市庫塘蓄水嚴重不足,城市供水形勢嚴峻。為應對旱情,我市已實施以供定需、保時段供水的城市供水方案。“雖說停水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但為了節水,我們早已全家動員展開了‘節水戰’,平時盡可能讓水循環使用。”趙女士說,干旱之年,政府部門積極采取應急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市民也應盡力參與抗旱,希望有關部門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但讓群眾有水喝,更要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水務部門:開源與節流并舉保障城市供水
建設“五小”水利工程,是解決山區水資源短缺,改善水源工程分布的一條有效途徑。“今年我市將完成5萬件‘五小’水利工程,解決農村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市水務局局長儲汝明介紹。當前,我市已投資1.8億元建設559件抗旱應急增蓄重點項目,省、市兩級投入5100萬元水利資金建設城市抗旱保供水應急工程,并科學調配水資源,制定“一城一策、一縣一策、一鎮一策、一村一策”的應急供水保障方案,千方百計保障群眾生產生活。
面對連續干旱和降水偏少,庫塘蓄水嚴重不足的困境,尋找新水源成為保障城鄉供水的當務之急。為保障城鄉供水,4月1日,清水海引水工程實現試通水,每日調水20萬方,為昆明解渴送來了優質水。隨著官渡區靈源村應急水源工程投入使用,五華區沙朗河泵站運行,晉寧觀音山、金線洞應急水源開辟,日均新增供水3.1萬方,有效補充了水源,保障了城鄉供水。
儲汝明認為,通過多年努力,我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績,在抗旱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仍是我市面臨的重大挑戰,水資源時空分布和水源工程分布不均帶來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去研究解決。干旱之年要讓群眾喝上安全的水,促進全市社會經濟的發展,還需開源與節流并舉,用新觀念、新手段、新措施解決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儲汝明談到,當前我市的水資源利用率仍很低,隨著城市規模擴大,要解決城市生產生活缺水的突出矛盾,就要結合當地水資源狀況,做好規劃,科學治水,合理開發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有計劃、有步驟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在加大水利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循環利用率,最大限度保護好水資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