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是我國調整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戰略舉措,惠及北方5億以上人口,讓700萬人告別高氟水、苦咸水,對北方生態、工農業特別是城鄉協調發展意義巨大。調水先治污是核心,是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作為山東省首站的棗莊,自2008年以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理環境污染,調整產業結構,全市7條主要河流穩定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為污水治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嚴控工業污染源 實施網監全覆蓋
棗莊市首先從源頭上抓起,做足“防”字文章,嚴格控制污染源。新上工業項目嚴格按照南水北調調水水質要求審批,確保不增加新的污染負荷。對違反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企業,責令其停止生產。對治理無望或無法達到環保要求的,依法予以關閉。
繼2000年“一控雙達標”之后,我市又先后三次提高工業廢水排放標準,有效減少了河流污染。在亞洲最大的石膏板護面紙生產基地——棗莊華潤紙業,生產廢水經過12道處理工序后,在出水口變得清澈見底,COD濃度均值穩定在30mg/L到40mg/L之間。該公司凈水廠經理孟祥偉告訴記者:“公司車間內部水循環回用率達85%,外排的水處理后絕對達標。而且,在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也全部收集擠壓成泥餅作為燃料使用,廢氣被用來進行沼氣發電。”
為強化管理,棗莊市投資近8000萬元,建成了覆蓋全市的環境監控網絡,在70多家重點廢水企業排污口、9家污水處理廠進出口安裝水質自動監控設施113臺,實現了重點工業污染源、污水處理廠、河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實時監控。
在市環境監控中心大屏幕上,記者看到,監控人員可以隨時調取各種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廢水排放,數據每分鐘測三次,一旦發現超標,立即處理。”監控中心工作人員梅林介紹。
“三農”垃圾處理城鄉一體化 城市污水管網分流化
為解決農業污染問題,棗莊市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廣泛推行農業集約、規模、綠色一體化經營,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目前,全市以土地為紐帶的合作社達到700多家,規模經營土地40.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覆蓋全市。
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棗莊市采取“村民自治、物業托管、戶收集、村分類、鄉運輸、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目前,全市16個鄉鎮高標準建設了垃圾中轉站,建成各類堆肥廠50余處、鎮級污水處理廠6個、地埋式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4處,年減少污水排放120萬噸,減少COD排放400余噸。
為治理城市生活污水,我市實施了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管網配套完善工程。升級改造后的薛城區污水處理廠,COD排放一直穩定在25mg/L上下。經理劉承偉介紹:“生物指示池里的魚都養了5年了,最大的能達到兩三斤。”
在排放達標的基礎上,棗莊市利用節制閘、橡膠壩、溢流壩等工程措施,將處理后達標排放的“中水”進行攔蓄,使其充分沉降凈化,并利用水中生物降解,凈化水質,將經過污水處理、運河濕地處理后達標的水用于景觀補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棗莊中水回用工程規模已達28萬噸/日,緊缺水源實現中水全補充。
棗莊市還實施退漁還水、退房還岸、退耕還濕,并對廢礦塌陷地進行整治,建設生態濕地,保護水質。目前,已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在建人工濕地22個,國家級濕地數量位居全國地市級首位。
創新綠色發展理念 倒逼產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棗莊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惟GDP,而是把生態優先、環保優先放在首位,以節能減排倒逼結構調整,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箱油”的發展理念,通過調結構轉方式,用盡可能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效益。
2007年,棗莊市對小立窯、小火電實施了“全國第一爆”,淘汰落后水泥產能、關停小火電量均居全省首位,騰出約500萬噸標準煤的能耗空間,用于發展煤炭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集群。2012年與2007年相比,非煤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下降29.6個百分點。
同時,棗莊市積極發展以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據測算,棗莊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將下降0.11噸標煤。棗莊市啟動了臺兒莊古城重建,推動了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并依托產業交通優勢,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專業市場群等特色服務業。產業的合理調整,有效減少了對環境和水質的污染。
近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主體工程已完工,實現了正式通水。滾滾長江水通過棗莊市清水廊道,一路歡唱,源源不斷地流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