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列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目錄。作為一項重要決策,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既由問題倒逼而來,更是中央的戰略選擇。
●有一個原則,無論何時都要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員,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是孤立的,必須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
●有一個現實,無論何時都要正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既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進行必要的完善與修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其他四個建設體制機制的轉變。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將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能相統一,而不是根據現有的、分散的環境管理體制,來保護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列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目錄。
作為一項重要決策,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既由問題倒逼而來,更是中央的戰略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只有、必須、加快,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決心。
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要靠制度
從理論層面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面、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提供支撐。
從現實層面看,一些地方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困惑,大都源于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和長遠大計。
制度是綱,綱舉目張。有了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建設就能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推進。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是一項改革。改革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
我們必須用改革的思路、辦法和勇氣,統籌兼顧,大膽創新,積極推進。
有人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容成矩陣,可以看出其復雜性:
橫向看,從國土開發,到資源利用,再到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涉及多個領域。
縱向看,從源頭嚴防,到過程監管,再到后果嚴懲,生態文明制度涉及多個層次。
生態文明制度,孰輕孰重?孰先孰后?
這些問題回答得好,制度建設就能順利完成。這些問題回答不好,制度建設就可能陷入困境。
一言以蔽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需要路線圖。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線圖如何制定?
對于這一問題,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一個原則,無論何時都要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員,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是孤立的,必須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
有一個現實,無論何時都要正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對既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進行必要的完善與修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其他四個建設體制機制的轉變。
應根據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來安排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體制順,則制度靈。體制不順,制度難行。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線圖的制定,難點不在技術層面,而在體制層面。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取得成功,生態系統保護要見到實效,就要改革現有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
根據生態學理論,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生態系統強調人與自然、生物與非生物統一共存,強調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結果,強調生態系統管理主體的統一協作。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說,應該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將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能相統一,而不是根據現有的分散的環境管理體制來保護生態系統。
橫向看,生態系統是復雜的,人與自然、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只有將生態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才能用系統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生態系統保護才不會顧此失彼。
縱向看,生態系統是動態的,任何一個生態學系統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對生態系統處于不斷的認識、再認識之中。只有將生態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才能實現資源和知識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發達國家對生態系統的管理,也經歷了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
1970年,美國總統把分散于農業部,健康、教育與福利部等部門的環境保護職能集中在一個部門統一行使。
1994年,韓國在機構改革中,將建設部給水和廢水處理局、健康和社會事務部飲用水管理處和水質監督部門劃歸到一個部門。
日本公害防治總部改成環境省后,增加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并與其他一些省共同管理某些領域的事務,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規定、防止海洋污染、森林和綠地保護等。
一子落則滿盤活。
隨著管理職能的統一,生態保護的力量得以集中,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些例子中,不難發現這樣一個道理:從自然規律出發、從大局出發,生態環境保護才能見到實效。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須以大局為重,拒絕利益博弈
體制之變,非一日之功。
深水區、攻堅期,是高層領導常常提到的詞匯。
李克強總理一針見血地指出,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但是,在自然規律面前,在生態文明建設大業面前,再深的水也要趟,再難的關也得闖。
這是因為,再不改革就晚了。
有這樣一份報告,要求我們警醒:十多家環保組織完成《中國江河的“最后”報告》,提出中國河流的生態系統已經受到嚴重破壞,水壩建設改變了河流天然的流水生境,直接導致了珍稀魚類的減少和滅絕。
有這樣一組數據,值得我們深思: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在5000萬畝左右,還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因地下水超采,已影響正常耕種。
生態系統已經不堪重負,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如果不能進行改革,生態系統可能遭受更大的破壞,生態文明建設就無從談起。
這還因為,新一屆黨中央一次次傳遞著生態保護的決心。
這樣的聲音鏗鏘有力: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這樣的表述振奮人心: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改革。在黨中央的指引之下,我們有信心改革。
我們從來不缺乏改革的勇氣。
30多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在搶抓發展的戰略機遇中登險峰、涉深水、開坦途,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
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樣要依靠這樣的政治勇氣。
我們要直面改革的陣痛。
天下沒有無陣痛的改革。任何層面的體制改革,都將導致利益的再分配。
回避改革的陣痛,推遲改革的步伐,就會使問題加劇。直面改革的陣痛,加快改革的步伐,就會柳暗花明。
我們必須有大局意識。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誰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誰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功者。誰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誰就是歷史的罪人。
如果說,以前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們必須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