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輛水質監測車開進波波城社區,工作人員徑直到陸家河邊取水,然后進車檢測。原來,這是市城管局供排水集團排水公司聯合市內河管理處、波波城社區開展的水質監測活動,目的是看看流經小區的這條河經過再生水補充后的水質變化。
半小時后,一份水質數據新鮮“出爐”。“陸家河水質各項指標都比較好,其中化學需氧量、PH、溶解氧、氨氮等主要水體數據都符合地表Ⅳ類水標準。”檢測人員韓霞對圍觀的居民公布結果。“這水肯定好的。”居民王阿姨說,這兩年,陸家河變得越來越清,魚多了,岸也美了,她經常帶孩子來河邊親水平臺玩。
韓霞手里還有一份陸家河2013年的水質檢測數據,“當時,水質數據顯示,這條河總氮、總磷等數據都不滿足地表Ⅴ類水標準,是一條劣Ⅴ類水河。”
陸家河是一條“斷頭河”,又是緊臨居民區的內河,一度又黑又臭,富營養化嚴重。2015年,市排水公司聯合市內河管理處以陸家河為試點,引入附近江東污水處理廠生產的再生水作為河水補充,輔以生態修復等功能建設,使陸家河的水“活”了起來。
市排水公司運營管理部副主任張鶯介紹,再生水是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并可重復使用的有益資源,被稱為城市“第二水資源”,改善陸家河水質的再生水來源于江東北區污水處理廠,截至目前已有200多萬噸再生水補充到陸家河。“隨著污水廠提標改造的不斷推進,‘污水處理的終點成為水循環利用的起點’將成為現實。”張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