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讓老百姓守著青山餓肚子,也不讓經濟發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建立起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生態補償機制。”昨日,省人大代表黃展新建議,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補償機制。
長株潭三城中心區定為綠化區
“幾乎所有城市,中心區都是最為繁華的商業區,而長株潭兩型社會的規劃,三城的中心區定為綠化區,這將為國內外大城市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兩型理念。”據了解,當前,《綠色湖南建設綱要》已啟動實施,提出了突出做好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保護等一系列綠色舉措。
黃展新說,長株潭三市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關聯,湘江是三市的共同水源,三市結合部是大片的綠心區域,具有跨流域、跨行政區域兩個鮮明的特點。他認為,建立長株潭城市群生態補償機制,既是預防和解決區域間環境問題的必要條件,更是統籌區際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
構建跨區水污染經濟補償機制
“要盡快制定出臺綠心地區生態補償的具體辦法,建立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對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補償機制。” 黃展新說,要做好主體功能區的劃定,劃分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要根據不同地區內不同的資源、人口、經濟、環境總量來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與考核標準。
他建議,由省、市兩級財政出資,形成長株潭試驗區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各方利益,促進城市群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還要構建跨區水污染經濟補償機制。”黃展新表示,要規定上游區域流向下游區域的水質在行政區交界斷面應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的Ⅱ類標準,達不到標準的上游城市應對下游城市進行補償,補償標準以下游城市治理超標水質的成本為基礎。由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委員會作為區域污染的協調機構,負責對跨區域水污染損失進行評估。
綠心保護
功能劃分:
劃分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要根據不同地區內不同的資源、人口、經濟、環境總量來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與考核標準。
生態補償:
由省、市兩級財政出資,形成長株潭試驗區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各方利益,促進城市群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