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學院教授董仁杰主持的“沼氣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術研究”,“北方戶用農村污水生態凈化系統”兩項成果,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
如何減少沼液沼渣排放,以及充分利用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是制約沼氣工程尤其是特大型、集中大型沼氣工程發展的技術瓶頸。董仁杰教授主持完成的“規模化沼氣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課題,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該課題針對沼液沼渣減量化、資源化和土地承載力等難點,定量確定了沼液養分和活性成分,在小試和大田施用規模上確定了不同作物施用沼液沼渣的土地承載力,研發了沼液大回流工藝、沼液濃縮工藝、高效沼液營養液配方、沼渣有機肥配方和生產工藝、沼渣人工基質配方等技術。其中沼液大回流工藝在干清糞養殖場沼氣工程中實現沼液排放減量70%以上,復配固氮菌劑的沼液有機營養液穩定期3個月以上,優質沼渣人工育苗基質可完全或部分替代草炭,且育苗效果優于常規人工育苗基質。
同日鑒定的另一項成果“北方戶用農村污水生態凈化系統”是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董仁杰教授課題組針對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排放規律和排放規模,分別研發了單戶型、小規模型(多戶型)和綜合型(村級型)三種適宜于北方農村地區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并在山東、河北、北京和天津建立了推廣應用示范點。項目研發的小型人工濕地系統,首次考慮了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將家庭生活污水的處理設施建在庭院之外、深埋于地下、并采用柳樹等耐澇樹種作為濕地植物,既不改變村容、不占用地表面積,還解決了北方冬季濕地運行和濕地常年運行后的堵塞等難題。
鑒定委員會認為,“沼氣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術研究”解決了沼液、沼渣高值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問題,所取得的多項技術成果將為生物質能的開發和減少礦物資源消耗、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的技術基礎;“北方戶用農村污水生態凈化系統”為北方地區農村污水凈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他們評價,這兩個項目成果,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應用前景廣闊;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袁振宏擔任主任,城市生物質燃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研究員韓永偉擔任副主任,成員包括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教授魏源送,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同濟大學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洪光,和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副研究員李景明。
受教育部相關部門委托,學校科研院成果院管理處處長蘇洲主持鑒定會。工學院院長韓魯佳、科研成果管理處主任白玉華,課題組參加單位代表以及能源工程與低碳技術研究室全體成員共30多人參加了鑒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