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李莉 范圣楠 記者 高杰
江蘇省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取水源頭,保證水源清潔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的關鍵。根據“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要求,江蘇省始終把做好南水北調沿線治污作為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江蘇結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規劃建設了102項治污項目,把節水、治污、生態環保與調水工程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清水北調,既要保量更要保質
江蘇省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又是南水北調率先啟動的東線工程取水源頭。東線工程建成后,能否在保證水量的同時保證水質,可謂舉世矚目。
東線工程開工以來,“要送水、先治污”已成為江蘇從上到下的共識。記者從江蘇省南水北調辦獲悉,作為與供水工程并重的治污工程,江蘇境內總投資達60億元,安排治污項目102項,已完成98項。
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3年供水倒計時的迫近,治污、減排越來越成為沿線各地的自覺行動。泗洪縣副縣長薛東風介紹,為了給段內水質加上雙保險,縣里除專門上馬污水處理廠外,還把農業面源污染相對重些的山芋種植面積從過去的20萬畝縮減到2萬畝。
經過多年奮戰,江蘇省南水北調治污工程建設全線告捷。在列入國家考核的14個南水北調水質控制斷面中,已有12個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另外兩個斷面也有改善。今后4年,江蘇南水北調工程還需要完成投資88億元左右,今年計劃完成投資23億元。
成敗與否,截污導流是關鍵
江蘇省沿線各地按照清水北送要求,打好截污導流這場硬仗,用實際行動迎接國家工程“生態環境大考”。
在蘇北工業重鎮徐州市,一個同時滿足南水北調水質要求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長遠需要的截污導流規劃,整整做了5年。明年全部工程竣工后,可徹底解決全市城鄉尾水出路問題,城市化發展的環境容量明顯增加。
江都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的起點,其水質直接影響南水北調工程成敗。江都截污導流工程總投資8120萬元,利用提升泵站和壓力管道將江都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尾水調出,以改善南水北調輸水干河三陽河段的水質和沿線水環境。
據介紹,江都為保障向北方輸水水質,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累計關閉小化工企業102家,先后否決了投資總額為35億元的21個有污染項目,同時實施生態濕地恢復,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0%。
珍惜點滴,從身邊做起
據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北方省份農業用水定額每畝為200立方米,而江蘇目前最高則達1000立方米,是北方地區的5倍。
有關專家分析表明,從水資源的各類用途看,農業節水是潛力最大的領域。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為江蘇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與平臺。
根據南水北調規劃要求,一期工程建成后,將建立新的水價形成機制。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負責人表示,必須通過價格杠桿來促進包括農業在內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帶有公益性質,水價不會完全走市場化道路,會綜合考慮各方利益,既不會過高也不能過低。受水區用水價格將比目前有所提高,這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有積極影響。
近年來,江蘇省一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一邊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許多地方已取得可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