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少于大熊貓的珍稀動物長江江豚,近日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據報道,從3月3日開始,洞庭湖水域在44天內,陸續出現10多頭江豚死亡。同時,鄱陽湖在幾天之前也接連發現江豚死亡。江豚為什么連續死亡?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人士。
死亡江豚已送檢
岳陽市畜牧水產局副局長蔣文勝17日向記者證實,洞庭湖水域的確出現了江豚連續死亡的情況,漁政部門發現的江豚尸體有6頭,據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愿者介紹,此外還發現有4頭江豚死亡。這10頭江豚中,有兩頭雌性江豚,都懷有小江豚。
蔣文勝說,16日下午,已經有2頭未解剖的江豚和一頭已解剖了的江豚標本被運往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死因分析。
他告訴記者:“目前死亡原因尚無定論,專家在進行解剖采樣,還需要進行會商,最后的結論還需要等尸體化驗結果出來才會有判斷。”
據了解,洞庭湖長江江豚主要分布在東洞庭湖水域。
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間,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洞庭湖及鄰近水域(不包括長江水域)的長江江豚進行了7次種群生態學考察,考察時間完全覆蓋了水文四季。考察數據顯示:2006年9月,江豚數量為230頭;2007年6月,江豚數量為180頭;2009年1月,江豚數量為145頭;2010年1月,江豚數量為114頭。
有關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洞庭湖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年下降率為18.8%,該水域的長江江豚很可能會在未來10—20年左右出現區域性滅絕,成為目前該亞種在長江中下游干流、鄱陽湖和洞庭湖三個分布水域中最先滅絕的種群。
有關人士表示,江豚餓死可能性較大
岳陽市畜牧水產局下屬漁政管理站負責人盧益衛告訴記者,2006年,洞庭湖曾發生過類似的江豚短期集中死亡的事件,當時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與環境污染和非法捕撈有關。
岳陽江豚保護協會一位人士認為,漁民亂捕撈、無序采砂、水體污染等都可能導致江豚死亡。
4月9日,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會員、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謝擁軍對3頭江豚尸體進行了解剖。謝擁軍介紹,這些江豚身上沒有致命外傷,但它們的消化系統中沒有任何食物殘留。
江西省漁政局副局長陳芙分析,根據今年以來在鄱陽湖湖區發現的非正常死亡江豚情況推測,洞庭湖江豚餓死的可能性較大。
陳芙說,今年以來,受天氣因素影響,湖區水位上下浮動較大,江豚誤入湖汊時,水位可能驟然下降,導致江豚被困在干涸的湖汊里無法覓食而餓死。
保護協會人士建議為江豚設生活專屬區
4月17日,岳陽市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江豚保護工作,同時成立全市江豚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江豚突發死亡調查處理工作小組。
岳陽畜牧水產局介紹,目前已經組織人手對出現江豚死亡的水域水質及環境進行調查,同時著手啟動江豚“遷地”保護相關工作。
據了解,早在2001年,農業部就制訂了《長江豚類保護行動計劃》。目前,長江中下游已建立了6個江豚自然保護區。
“懷念小時候在船上看著江豚嬉戲的場景。”對于此次江豚連續死亡,人們紛紛表示悲痛、難過。岳陽江豚保護協會的人士建議,設立江豚生活專屬區,不允許人為破壞行為干擾,同時成立專門的江豚保護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