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 楊安麗 見習記者 趙冬梅
近年來,國家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并運營,打破了過去污水處理廠由政府部門建設、運營的傳統模式。污水處理市場的打開,既拓寬了融資渠道,解決了政府建設污水處理廠資金不足的問題,也促進了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改進及科技進步,為有能力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各種社會資金紛紛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向污水要效益。污水處理廠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那么,這些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情況怎樣?目前污水處理市場是什么狀況?機制是否完善?記者在一些地方進行了深入調查。
運行:為何會“曬太陽”?
設施老化、工程質量差、配套設施未跟進及一些地方政府拖欠運營款等因素并存
為何很多污水處理廠建成后都在“曬太陽”?調查發現,處理設施“曬太陽”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污染治理設施老化沒能及時更新、工程建設質量差、污水處理管網等相關配套設施不能跟進等原因;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拖欠運營款,導致污水處理廠運營經費不足,運營困難,甚至無奈停運。后一種情況多見于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以合同為前提、以誠信為基礎簽署污水處理廠運營協議,按照污水處理量,政府給企業定期撥付污水處理費用。但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無法按照合同撥付費用,巨大的債務負擔讓一些中、小運營企業無奈停止運行。只有少數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才能實現資金周轉,持續運行。
以大連東達集團2006年起在東北某二線城市運營的10萬噸污水處理廠為例,根據合同,當地政府應按季度撥付運營費,但從2008年起至今,由于資金緊張,當地政府累計拖欠東達集團運營費用達3200萬元。由于東達集團資金較為充足,在地方政府沒有撥付費用的情況下可以堅持墊資運行。但還能堅持多久,“不太好說”。
據了解,大連東達集團目前已在我國投資運營了20多座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160萬噸/日,由于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實現規模化經營,污水處理自動化程度高,攤薄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使其能夠穩定發展。而同樣的情況,對于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來說,地方政府的資金不能及時撥付,就意味著企業周轉資金鏈條斷裂,迫使一些中、小民營企業紛紛退出污水處理行業。
據調查,民營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對污水處理廠運營項目會慎重選擇,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的信用和財政情況。
市場:如何四分天下?
四者在社會背景、資源占有、技術設備及人員配備上各有特點
據調查,隨著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分搶蛋糕,我國污水處理市場逐漸形成了外資企業、原有體制下運營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四分天下的局面。四者在社會背景、資源占有、技術設備及人員配備上又都有各自的特點。
國有企業具有廣泛的社會資源,運行具有較為穩定的資金保障;外資企業通過招商引資進入市場,掌握先進的技術設備,同時又享受國家招商引資所給予的寬松政策,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原有體制下的事業單位,在運營成本、政策及監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民營企業是促進市場化進程的主力軍,但也是4股力量中取得項目最難、利潤最低的一方,既不具備國企和事業單位的社會資源優勢,同時在招商引資利好政策上又不能與外資企業相抗衡,只能通過招投標方式獲得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權。因此,同樣規模的污水處理廠,由不同性質的單位來運營,運營效果好壞和利潤空間大小的差異也較大。
大連市是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比例較高的城市,目前,大連市中心9座在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中,有7座由民營企業負責運營,其中大連紫光水務有限公司運行兩座,大連東泰夏家河水務有限公司運行1座,其余4座由大連東達集團運行。大連污泥處理廠由大連東泰運行。上述3家民營企業都是專業化公司,這7家污水處理廠均以BOT方式建設運營,地方政府按照合同按時劃撥運營經費,管理規范,運行穩定。這幾家污水處理廠暫時還沒遇到經費困難問題。
另外兩座污水處理廠由原有體制下的事業單位負責運營,大連開發區還有兩座污水處理廠,由國有企業負責運營。事業單位負責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所有運行費用均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處理量定期劃撥,運行經費有保障,設施維護、更新及時到位,運行穩定。有關部門認為,事業體制下不存在盈利問題,經費有保障,有利于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和穩定達標排放。而其他3種運營體制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運營污水處理廠雖然利薄,但長期的穩定性收益,是三者共同進入污水處理市場的動力,良好的企業信用、專業化的管理,以及過硬的技術,是這三者立足污水處理市場的關鍵。
仍以大連民營企業東達環境集團為例,東達集團是我國民營企業中較早進行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的企業,處理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比如,建設一座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東達集團僅需要2.5公頃(即2.5萬平方米)的土地,而一般企業建設同樣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則需要10公頃(10萬平方米)的土地。相比之下,像東達集團這樣的項目不僅節約了污水處理運行的成本,也為政府節約了土地。正是由于污水處理技術、人員、設備等各方面的比較優勢,東達集團才能實現保本微利,成為在污水處理市場競爭中能夠站穩腳跟的少數民營企業之一。
營造公平運營環境是關鍵
大連嘗試新機制,賦予環保部門審核權,對運行費用的撥付產生約束力
污水處理廠要進行市場化運營是業內共識,但市場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僅需要理順排污單位和污水處理廠經營者、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而且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引導和扶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為城市污水處理廠向市場化運營方向發展創造條件。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由于種種原因,不同性質的運營單位在獲得污水處理廠經營權上有很大的差異。同時,地方政府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政出多頭,管理部門錯綜復雜,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營。據了解,城市污水處理廠主管部門為城建部門,日常監督管理、運行費用的劃撥都由城建部門負責;環保部門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僅局限于對出水口進行例行監測和隨時抽檢,若超標排放則按照有關法規給予處罰,這種處罰對處理費用的撥付不具有任何約束作用。
面對污水處理廠的經營困境,業內人士建議,要想實現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首先,要堅持市場化機制不動搖,并逐步深入推進,以徹底打破原有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運營體制和模式的創新。國家在制定污水處理廠監管政策的時候,應依據不同城市的經濟狀況、不同流域的環境容量等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政策、標準。
其次,要監督地方政府履行特許經營合同,遵守誠信,按照合同的約定及時撥付污水處理費用。建議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要培養更多的民營企業作為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和創新的骨干力量,扶強做大,以滿足污水處理市場化運營的需求。
據了解,大連市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將有新的變化,大連市政府將賦予環保部門對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的審核權,如果審核不合格,除了給予處罰,還要對運行費用的撥付產生約束力。為此,環保部門在對污水處理廠進行例行監測和抽檢的同時,還將收回城市中心區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裝置運行權,由政府出資委托具備資質的社會化運行單位運行,確保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裝置規范運行。這樣,環保部門對所有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就有了統一的標準,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有利于污水處理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