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法規
●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環境經濟政策
●一些重大和敏感的項目,由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審查,報陜西省政府批準
●開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回頭望”檢查
◆中國環境報 記者馮永強 通訊員肖穎
為確保秦嶺地區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今年7月,陜西省環保廳繼續組織開展秦嶺地區生態環境執法檢查。
近年來,陜西省以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生態環境安全為突破點,把秦嶺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環境執法的重點抓持續,破難題,求進展,防反彈,不僅確保了漢、丹江出境水質和城市水源地水質達標,保證了“一江清水供北京”,而且在探索生態環境監察工作新思路上有所收獲。
建章立制,健全機構
為生態環境監察奠定基礎
為保護和發揮好秦嶺生態環境功能,陜西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資源開發的法治管理工作。2007年11月24日陜西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并于2008年3月1日起實施;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系列法規,均明確提出了要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政策。涉及秦嶺地區的地市還制定了各地相關總體規劃及礦產資源、旅游開發等專項規劃,促進生態監察工作進一步細化,更具針對性。
在法制保障的基礎上,2009年陜西省環境監察局成立了生態監察科,專門負責全省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監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確保生態監察工作得到規范化統一管理。為加快全省生態環境監察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建設,陜西省環境監察局還建立健全了生態環境監察工作制度。
政府主導,全員參與
為生態環境監察提供保障
隨著秦嶺北麓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秦嶺北麓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加重,保護秦嶺已經迫在眉睫。
從2003年6月起,
陜西省政府組織多部門聯合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進行了為期3年左右的集中整治,共整治企業792家。2009年8月,陜西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執法檢查組,分3路用10天左右的時間,赴秦嶺地區所涉及的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個市,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最終形成檢查報告,提交
陜西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
報告提議:對一些重大和敏感的項目,應由
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一審查,報
#p#副標題#e#陜西省政府批準。針對秦嶺地區每年排放的2.1億噸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僅13.9%得到處理的情況,要求省政府應同國家有關部門協商,將陜南三市縣城污水處理廠建設提前安排到“十一五”進行,力爭“十一五”末秦嶺地區38個縣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正是基于這項報告,秦嶺區域內的西安已經開始著手制定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而有關秦嶺旅游、生物保護、封山育林、水資源開發利用、秦嶺地區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也正在修改論證。
陜西省人大組織的三秦環保世紀行活動從啟動至今,多次對秦嶺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檢查,為生態監察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秦嶺地區,陜西省還通過積極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生態文明村等創建活動,加強示范帶動,保護生態環境。
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8個,省級生態示范區25個,建成環境優美鄉鎮29個,生態村25個,環境友好型企業5個。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學校182所、綠色村莊28個。
積極試點,加大執法
將生態監察工作推向深入
自從原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2007年部署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以來,陜西省積極組織第一批4市10縣、第二批1市3區縣開展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成立了以主管廳長為組長、各相關處室為成員的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并在省環境監察局設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確定了各試點區縣的生態監察工作重點,各試點區縣組織領導到位、制度健全、執法嚴格、效果明顯、宣傳有力。目前,第二批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也已經結束待環境保護部審核。
在首批試點的市縣中,西安市在試點期間初步制定《巡回監察制度》、《主要案情上報制度》、《移案處理制度》及《階段性工作匯報制度》、《案件檔案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和程序。為了能加強宣傳,咸陽在“6·5”世界環境日由市政府組織全市企事業單位人員,上街宣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對社會和人類的危害,并利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旬邑縣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了生態環境、縣情、國情、國策宣傳教育活動,累計印發資料5萬余份,為生態環境監察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蒲城縣將生態建設監察、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環境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中,增加生態環境監察經費,全面保障工作的順利實施。
為切實做好秦嶺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陜西省環境監察局集中力量和時間多次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打擊了一批在資源開發中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開展尾礦庫專項整治活動。秦嶺地區是陜西省礦產資源集中地,按照環境保護部、省環保廳的統一部署,省環境監察局多次組織開展了尾礦專項整治。尤其在2008年針對5月12日汶川地震導致漢中略陽縣煎茶嶺尾礦庫泄露事故,開展了尾礦庫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全省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2976人次,處罰37.3萬元,追究責任人3人,全省礦產開發單位按照環保法律法規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應急機構,逐步提高了礦山企業自身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開展秦嶺地區采礦(石)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2009年6月,以貫徹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列》為契機,組織開展了秦嶺地區采礦(石)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檢查企業448家,取締企業4家,對兩人進行了責任追究,督促75家企業完善環保污染防治設施,消除環境安全隱患。有79家企業開展生態恢復工作,共投入生態恢復資金2400余萬元、生態恢復面積7211.8畝。
開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工作“回頭望”檢查。西安市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對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渭南市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相關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寶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已于2009年6月通過專家評審。同時對34家存在部分廢石、礦渣隨意堆放,未執行環評制度等環境問題的企業采取停產、限期整改等措施予以查處,取締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25戶“農家樂”餐飲項目,環境保護部農村綜合整治資金支持的藍田縣輞川鄉官上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通過了環境保護部驗收。
不斷加大秦嶺地區違法排污企業的查處力度。在進行大規模的專項環境執法檢查的同時,對媒體、群眾投訴的環境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并嚴查嚴處。2008年組織漢中、安康、商洛3市對群眾投訴的9家黃姜皂素加工企業進行執法檢查,對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的企業停產6家,取締1家。2008年組織渭南、商洛市對《國內動態清樣》第1638期反映的陜西秦嶺金堆地區濫開濫采污染嚴重問題進行了查處,對華縣境內金堆地區的14個小選鉬全部徹底拆除,對7家手工小石材開采進行取締并清理了現場,同時要求渭南、商洛兩市制定綜合整治建設方案進行整改。
據統計,2007年至今,陜西省環境監察局共組織秦嶺區域6市查處群眾投訴舉報環境違法案件5萬余起,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確保漢、丹江出境水質常年分別保持在Ⅱ、Ⅲ類標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構筑了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