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你所看見的城市,都包含另一座如卡爾維諾所說的“看不見的城市”——它表面簡單卻實為復雜、總在身邊又顯得遙遠、無人不知而乏人問津。請隨我們一同從地下之城的水滴開始,探尋這座城市正在發生的事情。新浪特邀北京排水集團研發中心主任周軍為我們解讀城市污水處理的過程及存在的問題。以下為訪談實錄。
這個生活污水從我們每家每戶的下水道出來之后,進入地下污水管道,也就是城市污水管網。這個管網的目的是為了讓污水可以快速的進入污水處理廠。在這個過程中不會進行攔截,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攔截的話,會給清運帶來很多的麻煩。以北京來說,所有的干線加上支線一共有4000公里。
管網的設計要考慮到污水的回收率,要能夠實現快速的匯集和運送污水。要將生活污水盡可能的全部集中到管道干線中。另外在城市中的污水管網是要將生活污水與雨水進行分開截流,如果雨水和生活污水統一匯集的話,會讓污水負荷過大,污水處理的費用也會上升,所以一般是將雨水直接派送到自然水體中,例如江河。這個將雨水和污水分開處理的過程,叫做雨污分流。
當污水經過城市管網進入到污水處理廠的時候,第一個步驟就是預處理。這個預處理主要是通過格柵來攔截,作用就是攔截污水中的漂浮物。
在經過預處理之后,污水進入初沉池,開始一個物理處理的環節,既沉淀。這個過程一般可以去除50%的懸浮物和不溶于水的雜質。污水在初沉池一般停留要2到3個小時。以一個日處理量24萬噸的污水廠來算的話,初沉池就要設計成2萬立方米的一個池子。
經過初沉池的沉淀之后,下一個步驟就是要進入生物處理的單元了,這個過程叫曝氣池。通過充氧氣,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來降解污染物,尤其是溶解性的污染物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處理。這個過程的停留時間在10小時左右。這一個處理過程之后,污水就已經處理得相對比較清潔了。最后再經過一次二沉池,再次充分沉淀之后就可以達到排放標準排入自然水體了。這個過程是整個污水處理最重要的部分,這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可以說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真正的無名英雄。
從污水變成達標排放的水,要經歷20-24小時。第二個我們每處理一頓污水,要花費0.3千瓦時的電量。污水處理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一般一個人的每天用水是150升-200升,這些水都會變成污水,如果不處理那么這個城市就非常的可怕。處理這些污水的話,要花費巨大的代價,一頓污水的投資要在500-2000元,建設如果是10萬噸處理量的污水處理廠那么就要投入2個億。每天的運營成本就是8萬-9萬元。
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我國的污水處理率平均水平在40%左右,與世界其他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因為各個城市的處理水平參差不齊,例如北京、合肥等城市一般可以達到90%以上,這是和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都是持平的。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小一點的縣城里面,連污水處理廠都沒有的。截至到去年年底的統計,我國的污水處理廠共有1900多個,但是在美國約有1萬多污水處理廠,而且美國只有3億多的人口數量。
現在的城市污水處理起源于100多年前,在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中,中國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可以說是廖若星辰。現在慣性方式是采用的活性污泥法,這是100多年前英國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