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濕地的靈魂,沒有水,濕地就喪失了一切調節生態和美化景觀的作用。同時,水也是濕地公園最大的特色,是濕地公園區別于其他公園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市西部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匱乏,并且由于處在泉域補給區,地下水開采限制因素較多。隨著西部新城的規劃的逐步實施,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需水將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如何在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過程中保持水體的存在與清潔,怎樣才能讓清清碧水長繞西部城區?日前,記者采訪了有關規劃專家。
多水源共同補給保證用水
濟西濕地公園圍繞著濟南市的飲用水源地 玉清湖水庫,北部和東部緊鄰黃河,東部緊靠南水北調干線 濟平干渠,玉符河泄洪道縱穿濕地公園,位置十分顯著。濕地的水量關乎公園的生態保護、水源地保護及景觀娛樂等多重功能,因此需要得到充分保證。
#p#副標題#e#
據介紹,濕地水面分為深水區、淺水區和季節性濕地三部分,規劃水面面積943.3 公頃,扣除季節性濕地之外的常年水面面積388.0公頃。深水區設在公園東北角、玉清湖西部、沉沙池南部,水深為1.5-2米;淺水區設在玉清湖的西部和南部,水深0.9米左右;季節性濕地設立在深水區西北部,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育區內,水深0-0.9米。
專家表示,季節性濕地設在玉清湖西北部的大片水面,汛期雨洪水多,則保持水面水位,非汛期降水量小,無需對其進行補水,需要補水的水面主要為常年水面。而保持常年水面,需滿足其基本的景觀需水、灌溉需水、生活需水及其他需水等,其中景觀需水又分為基本補充水量和日常補充水量。
根據有關規劃,濟西濕地公園將采用多種水源共同補給,保障公園需水量。具體而言,就是以周邊地表徑流匯水、玉清湖水庫滲漏水及濟南市水質凈化四廠外排中水作為日常補水主水源;以玉符河、北大沙河和臘山分洪道的洪水作為公園內季節性濕地補水及其向小清河補水的主水源;以玉清湖水庫地表水、經濟平干渠引南水北調長江水或東平湖水作為應急補水水源。
在具體供水時,濕地公園規劃采用玉清湖水庫地表水完成濕地公園一次補充,最大補水量為576.6萬立方米;日常補水及灌溉用水,近期以地表徑流匯集水和玉清湖水庫滲漏水為主,遠期綜合考慮地表徑流匯集水和城市中水。在濕地公園一期、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后,日常補水采用濕地范圍內地表徑流匯集水和玉清湖水庫截滲溝中的滲漏水即可滿足要求;一、二、三期工程全部建設完成后,在上述供水基礎上增加城市中水補給。總體上,通過水庫滲漏水、地表徑流匯集水及城市中水等三種水源的聯合補給,基本能夠滿足濕地公園日常補水供水要求。
除此之外,濕地公園還規劃利用季節性濕地的調蓄功能,實現多水源的聯合調度,從而提高濕地自身、小清河源頭、玉符河文山橡膠壩、北大沙河景觀湖以及臘山分洪道臘山湖等水體基本生態用水的保障能力。
水體循環流動杜絕源頭污染
除了水量外,濟西濕地公園的水質同樣關系到濕地未來的生態和景觀,也是市民關心的重要方面。
據介紹,當前濕地公園總體水質尚好,其中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水,現狀水質較好,污染較小;地表水總體環境也較好,玉清湖水庫現為濟南市飲用水源,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玉符河自臥虎山水庫壩下至如黃河口段被確定為玉符河濟南飲用水源區,水源主要用于飲用、工農業生產等,目標水質為三類水;小清河上游水質也較好,基本無工業廢水污染。
專家介紹說,雖然濕地公園水質總體較好,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玉符河下游地區由于黃河河床較高,在入黃河口以上3公里范圍內形成倒坡,從而對上游來水有滯留作用,并逐步形成了河口濕地,水質達到地表三類水標準。但形成的濕地仍存在結構不完整、功能不完備等問題。而小清河下游污染比較嚴重,興濟河口以下隨著市區各類污水的大量涌入,水質逐漸變差,變成了排污河。
此外,由于公園內部村莊的存在,濕地公園內部現有一條排澇溝道,起于玉清湖西北角羅屯莊附近,向西北方向流動,至黃河生產堤前設有懷廟排澇站,通過強排進入黃河。該溝道主要用于排澇,但附近村莊的生活污水長期無序排放并匯入其中,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超五類水標準,污染比較嚴重。
目前,濟西濕地公園內部有大片的基本農田和普通農田,灌溉尾水造成了大量的水體污染。為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保持濕地公園水質良好狀態,公園規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禁止施用農藥、化肥等,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普通農田對濕地水環境的破壞。
此外,濕地公園內部規劃有2個集中性居民區,共7650人,按80%產污率計算,年生活污水量大約有17.9萬立方米。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并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公園計劃進行雨污分流制,雨水直接排放,污水經過濕地的水凈化廠,經凈化后進入濕地內部,形成水體的循環流動,從源頭上杜絕水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