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藍水綠,黃埔治水注重保護水系的歷史人文資源,煥發著歷史和自然文化氣息的“新”水、“活”水重現。
“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美景已成為黃埔的現實。黃埔新建設的40公里的綠道,連接了南海神廟、南灣古村等著名景點,加上整治一新的河涌、亞運場館等,市民可沿綠道欣賞河岸美景、健身娛樂,在小游園和驛站享受農家樂等配套服務。
如果說曾經風云際會的“將帥搖籃”黃埔軍校,千年古剎南海神廟,猶如純天然的歷史博物館一樣的長洲島,早就成為黃埔的名片。那么,以亞運為契機的的整治工程,又為黃埔帶來許多新的亮點:南灣水鄉的秋風古堤、40公里新建設的綠道串起古港名跡。
“水在城中,城在水中”,黃埔區用年半時間打造出34公里的水岸美景,加上交通更便利了,市民得以徜徉美景之中,享受亞運帶來的愜意。
“水底見行云”的嶺南“周莊”,“兩岸荔枝紅”的秀麗風光,“水影漾長橋”的山水意境……這是如今的黃埔――煥發著歷史和自然文化氣息的“新”水、“活”水重現黃埔。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整治,黃埔區完成了7條河涌,總長34公里的整治工程。
治水:注重建設水系文化
治水過程中,黃埔區非常注重保護本地水系的歷史人文資源,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形成具有濃郁黃埔文化特色的水系文化。
長洲灣水道位于廣州市著名的歷史文化保護區-長洲島內。2008年12月初黃埔區及時啟動長洲灣水道復通工程動工建設,去年12月份率先完工,成為黃埔區第一條完成綜合整治的河涌。如今,長洲灣水系碧波如洗,偶有微風泛起幾許漣漪,又立刻蕩漾開去,小橋俯瞰著河水中自己的剪影,活脫脫一幅“水影漾長橋”的山水畫,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渾然天成。
而漫步在長洲一號涌的涌邊人行道,頭頂是荔枝樹的蔭蔭枝葉,路旁是果實累累的農林和果園,耳邊是溫柔的風貫林而過,仿佛置身王維的田園詩畫之中。一到晚上,一彎明月懸掛在夜空,美麗恬靜。
據介紹,對長達1369米長洲一號涌的整治,黃埔人的定位就是“原生態”,“我們要做的,就是恢復和維護,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其自然本貌。”黃埔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小鋼說。蜿蜒曲折的河涌形態、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變的河床……這些全部被保留下來了,完整呈現了河涌原有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了生物多樣性。“我們要在長洲恢復廣州‘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嶺南舊景。”陳小鋼表示,原存于河涌兩岸的400多棵百年原生荔枝樹一棵不少地得到保留和養護。
綠道:一輛單車穿行歷史與現代
而黃埔區綠道建設整體理念為“古港綠道 濱江綠城”,黃埔區綠網建設的最大特點是沿綠道騎車可觀完“古港名跡”。游客租上一輛單車,可以穿行于多個文化旅游景點和古樸民居當中,而沿著長洲一號涌的3公里綠道,在荔枝成熟季節,便能看到‘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傳統嶺南水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