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讓江西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獲批一年來,省委、省政府以讓“一湖清水”更清更美的實踐和探索,將一條關乎江西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一年來,4400萬贛鄱兒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大力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農村垃圾處理工程、“五河一湖”源頭保護工程等“四大生態工程”,整個社會蕩漾起一股生態新風。
審時度勢,戰略之舉——保護好“一湖清水”,為科學發展增添更強的后勁,為綠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間
在全國四大淡水湖中,煙波浩渺、美麗富饒的鄱陽湖已成為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快速推進的今天,鄱陽湖生態的優劣,成為考驗江西科學發展能力的“試金石”。各地、各有關部門順勢而為,昂揚奮進,奏響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雄渾樂章。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高歌猛進。覆蓋全省的縣(市)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在全省85個縣市建起了污水處理廠,被媒體稱為“江西速度”、“江西模式”,一躍成為縣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的省份。今年11月30日,全省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示范工程開工典禮舉行,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水湖污水處理廠等10個示范工程集中開工,這是我省繼85個縣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順利建成后,在生態建設方面實施的又一重大行動。10個園區污水處理廠明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運,到2013年底,我省將實現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的航船破浪前行。按照規劃,我省“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期為5年,計劃完成造林面積1535萬畝,目前全省完成造林面積900余萬畝,占規劃任務的近60%。通過“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我省的營林理念和造林方式、方法發生了全新變化,從根本上實現了從粗放式造林到追求造林質量、追求綠色精品的轉變,全省造林成活率大為提高,杜絕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現象,贛鄱大地處處飄蕩著綠色之歌,一個個森林城市不斷涌現,一條條綠化精品通道不斷呈現,一片片綠色致富基地不斷建成。
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開展得如火如荼。一年多來,通過政府組織、農民主體、社會共建的方式,全省已在52153個村民小組、564個集鎮開展了農村清潔工程試點,一批試點村鎮面貌煥然一新,初步達到了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效果。
只爭朝夕,開拓創新——創新舉措,多箭齊發,實施“四大生態工程”難題得到破解,呵護“一湖清水”擂響奮進的戰鼓
仿佛有一種聲音,激昂而鼓舞心扉;感覺有一種力量,強勁而勢不可擋。這股洪流,奔騰在贛鄱山水之間,它就是精彩紛呈的破解“四大生態工程”難題的創新舉措。
實施“四大生態工程”,大手筆需要大投入。錢從哪里來?
明確的目標和創新的舉措是實現發展和破解難題的前提。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中的85個需要建設的治污管網總投資高達72億元,但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的污水處理專項資金只有6億元。縣(市)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由縣(市)分別組織建設,建設過程中或建成后,采取整體或部分打捆出讓的方式,轉讓項目特許經營權,回收建設投資和償付借款本息,破解了資金還貸難題。把全省縣級污水處理設施作為一個項目,統一融資、集中建設、建成出讓、統一還貸的模式,在全國尚屬首創。在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中,省財政每年投入3億元,撬動40多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林業。
#p#副標題#e#
俯瞰今日贛鄱大地,破解資金難題和發展模式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我省以“農村環境有明顯改善”為目標,以“清潔衛生、無害處理、簡便實用、群眾歡迎”為要求,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操作標準,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江西農村實際的“3+5”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即農(居)戶、保潔員、村(居)民理事會3個責任主體,5種農村垃圾的5個分類處理路徑,改變了農村垃圾不分揀、不減量、不回收便簡單填埋(焚燒)、一埋(燒)了之的狀況。
齊心協力,乘勝前進——全省上下、各行各業、社會各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聚集鞏固江西生態優勢的強大力量
實施“四大生態工程”,是一項既規模宏大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舉全省之力、匯八方之智、聚全民之心。為此,全省上下、各行各業、社會各界同心同德謀發展、齊心協力促發展。
各地圍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這一總體目標,實施市縣、鄉鎮、村莊所在地以及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綠化,植樹造林氛圍之濃、面積之大、投入之巨、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保護生態需要抓源頭。我省以實現“一流的水質、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人居環境、一流的綠色生態保護和建設機制”為目標,保持“五河”及東江源頭優良的生態環境,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共取締關閉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37個、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28個。節能減排成效令人欣喜,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83%,降幅繼續高于全國水平;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完成全年減排任務的77.4%和75.2%,減排兩項指標均超過全年目標任務,“十一五”國家下達我省的減排目標任務有望完成。
成績已屬過去,未來更需實干。我們要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一周年為新起點,凝心聚力,再創佳績。
記者手記:
始終如一地珍惜生態“財富”
伴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有序推進,“四大生態工程”建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績——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濕地保護面積持續穩定,濕地生態功能不斷增強,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公共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一年來取得的業績表明,只有一以貫之地愛護“一湖清水”,始終如一地珍惜生態“財富”,并在具體措施上不斷完善、不斷創新,才能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才能為江西科學發展增添更強的后勁,為江西綠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間。
一流的生態環境,是我們引以為豪的特色,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發展的潛力所在。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破壞起來可能就是朝夕之間的事情,而保護生態環境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展望未來,生態立省,綠色發展,創建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江西范本”,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以一個新的境界、新的追求,加速推進“四大生態工程”,肩負起保護好“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讓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造福子孫,造福中國,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