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務院批準并啟動太湖綜合治理行動。2009年,無錫開始實施控源截污工程,計劃通過3年左右,從源頭控制污水排放、規范排水戶行為,形成排水用戶全接管、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處理廠全提標的國內一流排水體系。4月20日從全市控源截污工作推進會上獲悉,3年的任務有望只用兩年半就完成,并計劃進一步開展排水達標區擴面,將控源截污工作繼續延伸。
【污水管控形成“無錫經驗”】
將全市城鄉4787.61平方公里內的所有生活污水納入污水處理體系,這是一個在國內無經驗可循的龐大的工程。
按“排水用戶全接管、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處理廠全提標”的高標準,依據電子地圖和自然地理環境,將全市范圍科學地劃分為4172個排水達標區,分片逐塊組織實施雨污分流、污水接管輸送污水處理廠。目前這一工程僅余382塊尚在進行沖刺。至4月15日,所有區塊均已完成方案設計。4172個達標區,已累計完成3871塊,占總創建任務的92.8%。與此同步,無錫加大了覆蓋全市城鎮區域的污水處理廠建設,目前總數已達55家,污水管網總長度達7000多公里,日處理污水能力190.5萬噸,且具備脫氮除磷能力,按國家一級A標準排放。排水達標區的創建,帶來了無錫城市水環境狀況的改善,為無錫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創造了條件。
在上月底召開的全省城市建設工作會議上,無錫的控源截污工程被評為首批“江蘇城建示范工程”。
【“回頭看”,歡迎市民提意見】
“三年任務兩年半完成”。在控源截污工程第一階段即將收官之際,相關部門在今年一季度都將排水達標區復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把“回頭看”的要點列為4點:道路、綠化修復是否到位;施工建筑垃圾清理是否完成;排水許可證申領是否完成;區塊工程竣工資料歸檔是否完成,后續審計工作是否及時跟進。
無錫排水管理處處長趙磊介紹,控源截污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惠民工程,關鍵是要讓相關的居民滿意。他們特別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流程:施工隊在通過驗收、領取工程款時,必須出具相關社居委對工程滿意的“證書”。他同時也希望市民能對工程實施帶來的生活不便予以諒解,如果市民對自己居住小區的控源截污工程有不滿的,可向各區的排水處投訴。
【控源截污繼續擴大覆蓋面】
按目前的工程進度,到6月底“三年任務兩年半完成”已無疑問。4月20日天的會議上,一本“排水達標區兩年(2011-1012)擴面規劃”首次曝光。在今明兩年將再增排水達標區1034塊。這些區塊包括江陰203塊、宜興135塊、錫山區132塊、惠山區304塊、新區71塊、濱湖區187塊。城中僅有南長區擴面2塊。
有關人士解釋,在第一輪的控源截污工程實施中,實現了“基本覆蓋”,而第二輪的“擴面”將實現“全面覆蓋”。因為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近年來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增,一些原先沒有納入排水達標區管理的地區已經或正在變成人口稠密的生活區或商業區。另外,廣大農村地區在第一輪工程實施中,主要限于建成的鄉鎮。目前全市10247個自然村中,只有2777個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在第二輪的“擴面”中,將重點解決太湖新城這樣的新建成區,以及中心村、規劃保留村和新建的工業園。在時間安排上,據了解,列入第二輪計劃的1034塊達標區,目前已經有不少開始了施工。計劃的時間表是到今年底完成50%,明年再完成另一半。
【攻堅克難要啃“硬骨頭”】
按有關規劃,為避免浪費,兩年內計劃拆遷的小區暫不安排控源截污工程。但因為種種原因,無錫還有不少類似夾城里、綠塔路這樣拆遷多年仍未完成的“將拆未拆”小區或已列入改造的“城中村”。雖然這些排水區內大部分污水均能通過沿河的截污泵站截留至污水管道,但遇到雨量特別大的天氣,仍會有部分污水排入河道。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推進老城區改造的力度。
在大浮山區、崇安區廣益街道毛岸、向陽等個別地區,因為地形地貌、道路建設不到位等特殊原因,污水主管網與控源截污管道尚難以對接,也需要在第二輪的達標區建設中予以解決。記者在新的“擴面規劃”中看到,這些地區全部都做了安排。
隨著控源截污工程的進一步開展,現在每年新增的污水處理量要達20%。個別地區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量已接近滿負荷,處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擴容、擴建。
【監管看長效】
《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被稱為“全國要求最嚴格”的地方治污法規,與之配套還有一系列的長效管理辦法。目前,各縣級市、區的相關實施細則正在緊鑼密鼓的制訂中,它將起到落實各項管理舉措、保障措施,以及確保管理機構、資金、制度和養護隊伍的全面到位。并對污水處理廠的日常監督檢查有詳細的規定,對管網運行維護有細致的考核。使控源截污在工程完善之后,有一個長效完備的管理機制。(汪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