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唐家沱識凈水人
羅文亮坐在身邊,28歲的他胖圓臉上透著些稚氣,安全帽下露出幾縷頭發。門外標的是“中控室”,屋內有弧形工作臺。眼前4部電腦顯示屏即時記錄著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情況。
這里是中法唐家沱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污泥干化車間。不去看“水”,先來蹲“泥”,是沖著羅文亮來的。廠里介紹說,集團倡導的“雙創”(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收效大,其中“干化零損耗啟動法”發起人就是羅文亮。
污泥占污水的0.5%左右,水處理就是吞污吐清。污泥是污染源,也是寶貝。這個廠技術先進,把泥加工脫水,含水不到10%,用作建材原料或發電廠燃料。目前這是亞洲第一條、全球同類型工藝規模最大的生產線。
“泥要先打入薄層蒸發器,像攤煎餅一樣,降水到50%,然后再進切碎機、干燥機等。原來設計,一次進2噸,發現加熱不均勻。‘煎餅’太濕了沾皮帶,太干了傷設備。泥不合格還要收回重來,浪費了動力和能源。我考慮改成像下餃子一樣,先少下一點,達到熱平衡,再下其余的。現在基本上沒有廢泥了。”此方法已由合資方的外企推廣到國外了。
廠房外,料斗正往卡車里裝成品,黑褐色的干顆粒。
羅文亮重慶理工大學畢業,學的工商企業管理。“這個崗位有很多先進的東西,工作開心,有意義。”
廠區一塵不染,無異味,綠化得像公園,有野山雞。總經理薄鋼說:我們的管理細化到每人、每時、每事都有規范標準,最高境界是“沒有生銹的螺絲釘”。
數據顯示:本企業服務區域100平方公里,100萬人,2010年凈化處理來水9400萬噸注入長江,水質優于江水。
采訪感悟:波瀾不驚。似乎沒有銷售,卻知優質水就是產品,愛心奉獻給社會;似乎遠離市場,卻知節能減排重任在肩。水凈化企業就像一江春水,安全、優質、高效,平穩向前運行。
9月22日
劉博士與周先鋒
劉少武是專攻水處理的博士,不教書,不坐研究室,來搞企業,擔任集團下屬豪洋公司總工程師、李家沱排水公司經理。
現在,劉博士與記者一起蹲在鼓風機房外的“冷卻塔”旁交談。蹲著,是因為頭上有管道、支架。兩年前,劉博士曾與另一位技術人員也蹲在這里交談,那時蹲著,是琢磨改造設備。“原來都是用自來水冷卻,太心疼。想了很多辦法,經過前后一年的研究改進,現在用中水,而且是循環使用,投3萬元,每月省1萬元。”說是“塔”,其實就是“箱”,寬長高各2米3米4米,左邊的管子熱的,右邊的管子涼的,劉博士摸著,像撫摸自己孩子的臉頰。
一本技術創新目錄,記著50項成果,有的大一些,更多的只是小改小革。劉博士翻著、講著,如數家珍。“不要小看這些細微的項目,聚集起來,效益就很可觀。公司每年都要開一次推廣會。”
“水凈化產業雖然在國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對我們還是新興產業,要對國外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后再創新。”申鵬從更高層面這樣解釋。他是水務集團工會主席,也是豪洋公司董事長。“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水質、菌種、來水成分、地形和地貌都不一樣。我們不懈地改進創新,形成新的行業標準。我們不一定用最好的設備,但要讓設備協調運轉、適應各種條件,經過全體員工的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的崇高目標。”他講了一個“先鋒一號”的故事:
重慶北碚處理廠來水含細纖維,原有設備技術解決不了。外國專家開價每天1萬元,待了半個月,無功而返。廠長周先鋒發明了個辦法,放進若干鋼絲繩,吊在水中舞動,細纖維纏繞上去,問題迎刃而解,集團把這項改革命名為“先鋒一號”。申鵬說:“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革,每年給集團創直接效益上億元。”
數據顯示:集團提取“雙創”直接效益中的20%,作為“雙創”基金,表彰獎勵優秀集體和個人。
采訪感悟:知道了污水凈化處理的大致過程:進水、曝氣、沉淀、潷水,不用化學添加劑,只是把大自然對水的凈化功能作人工模擬強化,短時間集中完成。用的是設備能源,干的是檢測調控。對企業,水質是關鍵,節能降耗是永恒追求。
9月23日
雞冠石前三杯水
雞冠石污水處理廠是重慶水務的名片,建三峽工程時有領導同志說:這個廠不投產,三峽不蓄水,可見很看重這個廠。現在,每天有60萬噸凈水從這里流出。
寬大的出水口水聲轟鳴,高臺上,廠里人精心擺放了3杯水。一杯是入水,黑黑的,像是剛涮過墨筆。一杯是從瓶中倒出的礦泉水。還有一杯是剛從下面提上來的出水,看上去和礦泉水一樣潔凈。
這第3杯水讓30歲的員工涂亮引以為豪。“進來的水是黑的、臭的,出去的水是清的,這就是我們的成績。我們要彌補曾經對大自然犯下的過失。如果人人這樣做,環境更好,生活更好。今年暑期,重慶科技館組織小學生來參觀,我在3杯水前做演示,做講解。”就是他,幾年前到北京培訓,得知“中水”概念后,琢磨起全廠的水循環系統。原來設計全用自來水,太浪費,他提出用自產中水代替。立項、驗證、設計、改造、運行,現在每天節省自來水4000噸,省1萬多元。
尾水電站是得意之作。出水口到江面有二三十米的落差,雞冠石人想到建個水電站。外國的原設計不可能想到,國內有同等條件的企業開始也沒想到(現在唐家沱也在建,全集團都在建)。有節能減排意識,就有佳作。廠長助理何榮扳著手指,一臉得意,“每年發電800多萬千瓦時,占全廠用電量15%,效益400多萬元,6年收回投資。”
“先停一下。”廠長毛柏林介紹群眾性技術創新時,記者讓他的PPT慢些放,便于記下那些平凡人的名字和不平凡的業績:
對污泥泵耦合部件的改造 張賀軍
對污泥泵安裝基礎的改造 盧平俊
對出泥止回閥的改進 冉隆海
對脫水機分離液改造管改進 吳妍 (女)
……
其中,盧平俊由于技術改革項目最多,被授予2011年度“首席員工”。
數據顯示:2011年全水務集團2038人參加“雙創”,提出項目420個,實施項目334個。
采訪感悟:雖無轟轟烈烈,貴在扎扎實實。當技術創新成為機制,形成企業文化時,可持續發展就有不竭的動力。正如集團董事長武秀峰所言:創新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方法,一種認識,一種突破,一種超越。
9月24日
烏江之畔老中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也屬于三峽庫區,還是重慶相對欠發達縣,距主城區250公里。這里的污水處理廠建成最晚,門口掛著的牌子顯示,安全運行和達標排放358天。
和廠里的老中青三人很快成了朋友。
“老”者,不過48歲,名叫鄧偉,機修班長。他說,是領導把他從主城區李家沱“甩”到這里,當了技術骨干。老鄧不善辭令,但眼勤腿勤手巧。污泥脫水機,由于進藥管道口與設備不匹配,藥往回走。他硬是改了設計,位置前移,找個細窄的地方重新安裝,好了。“加藥就像點豆花,”老鄧語言形象幽默,指著設備介紹,“只要均了,我們把藥的濃度一調,出的泥餅合格。”
“中”者,女廠長,35歲,名叫楊毅。說話爽快,笑得燦爛。“我們廠占地7.1畝,日處理8000噸。”“你連0.1畝都報了,可見土地珍貴。”“當然,下面就是烏江,你看水多清。我們廠建在坡上,下面全是打樁支起來的。”“廠子小也有好處,來人參觀,從進水、凈化到出水,很快看全了。”“對,來10個人,10個人都這么說。副市長來看后,夸獎我們,說是縣城水處理廠中最好的。”閑談中,她總提父親,深問得知,她父親也是做環保的,從小有熏陶,考上公務員不去,來做水處理。她指著會議室的白墻說:“我們還沒有獎狀呢,馬上有一項評比,我們要抱回一塊來。”
“青”者,27歲,名叫萬洋,大城市常見的那種精干小伙,西南大學修的環境科學,碩士學位,當設備管網科副科長。“我是地道的重慶人,父母都是長安汽車的,在上海工作過。到這里來,先做事業,對自己今后發展有信心。水務集團那么大,前途一片光明。你問我成就感怎樣產生?我有個朋友,做環保貸款,說起這方面來,他的成就感不如我,因為我可以直接看到污水來、凈水出,又是學以致用,這就是責任感、成就感。”萬洋英語好,目前又在自學法語。“因為法國的企業在環保方面比較領先,學好語言,能派上用場。”
樓道里有水質檢測每日報表,以污染物COD為例,進水設計指標380,今天這里是405(相對貧困的地方,來水相對“臟”一些);出水標準60,今天這里是28(比達標水更干凈)。
青山綠水,不遠處,一座美麗的縣城。
數據顯示:自重慶水務集團接管和新建污水處理廠58座后,已占重慶排水市場96%,使全市污水收集處理率由7.8%上升為84%,實現持續達標排放。
采訪感悟:重慶水務人肩上有兩副擔子:左肩挑,確保三峽庫區一江碧水,不辜負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期望;右肩挑,堅持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節能減排,為打贏這場持久戰和攻堅戰作出貢獻。他們的頭上可能還缺少引人注目的光環,但他們的心血,正在化作淙淙清泉,注入奔騰長江,匯入大海波濤,永存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