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強降雨,幾個城市“浮起來”。極端天氣頻發,內澇成為不少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痛。
自8日一輪強降雨過程以來,山東省有12個市的45個縣(市、區)和6個開發區不同程度受災。其中,魯北的聊城、德州受災嚴重,出現內澇災情,部分城區道路被淹。
城市內澇不是不可防,但為什么“逢水就淹” 的現象卻日益普遍?“究其根源,是受體制之困。”8月17日,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研究員鄭燦堂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根據現有體制,防洪區域分為城區和城區以外。城建、國土等部門負責城區,但往往忽略防洪規劃,即使有規劃也很難做到專業;而水利部門有專業規劃,卻只能負責城區以外。“要想徹底治愈城市內澇之病,體制格局就必須由‘九龍治水’向‘一龍治水’轉變。”鄭燦堂比喻說。
內澇之痛
當今年調研得知,省內某一縣城自建國以來還從來沒有過一份城市防洪規劃時,鄭燦堂十分震驚。“城市防洪,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卻鮮有重視。如果少一點僥幸心理,多一些防患未然之舉,許多內澇災害其實都可以避免。”
據了解,8日至14日,由于持續強降雨,我省聊城、德州、濱州部分地區農田大面積積水,形成內澇;聊城、禹城、平原、齊河、惠民等地城區積水嚴重,災情涉及12個市的45個縣(市、區)和6個開發區。
據初步核實統計,全省受災人口449.93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5萬多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1萬多公頃,其中成災面積34萬多公頃;倒塌房屋27829間,損壞房屋51135間。
#p#副標題#e#
解決之道
鄭燦堂認為,頻發的城市內澇暴露出些許“人為因素”,重要的一點就是城建規劃不足。近年來,各地出現“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等問題,在一棟棟漂亮的現代化高樓大廈下面,排澇系統幾乎一片空白,遭遇極端天氣往往措手不及。
更讓鄭燦堂痛心的是,在一些新建或重建的開發區和城區中,防洪防災規劃依舊難覓蹤影。8月12日以來,四川有10個市州再次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轉移大約40萬百姓,而受災地竟然多是原地震災區的重建區域。“事實上,泥石流災害是可以預測的,如果重建時避開山洪多發地段或考慮防洪防災因素,受災程度就會大大降低。”
鄭燦堂呼吁,新建城區或開發區應該充分考慮防洪因素,提前,至少是同時于城市規劃,擬定防洪規劃。
我們可以學學古人。6月21日,江西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未現明顯內澇,“沒有一輛汽車泡水”,這都得益于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
那防洪規劃由誰制定?鄭燦堂認為,成立水務局不失為解決之道。水務局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將防洪、供給水、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等涉水事務劃歸水務部門統一管理,就可以規避目前體制中“城建部門不夠專業,水利部門不便干涉”的尷尬。
目前我省成立水務局的縣市并不多,鄭燦堂建議,應盡快進行水務資源的整合。
正在行動
據鄭燦堂介紹,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正在準備一項以東平縣城為例的山東省城鎮防洪工程與生態景觀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其目的正是增建縣城防洪系統,提升縣城排澇能力,杜絕城市內澇。
選擇東平縣作為突破口,出于兩個考慮:一是相比大城市,從小縣城做起較為容易;其次,東平縣境內的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承擔著分蓄黃河洪水的重任,也是每年的防汛重點,城內的防洪工程可以與城區以外的東平湖防汛系統相輔相成,真正做到“一龍治水”。
鄭燦堂介紹,此次研究還將運用“反規劃”理論,即在城市建設用地規劃之前確定 ,或優先于城市建設規劃設計,以“要建什么”向“不建什么”的轉變,完善城市生態工程尤其是防洪工程體系。記者:周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