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8月20日報道 8月5日,東莞泛昌窗簾制品有限公司在“中國空氣污染地圖”上撤除了污點,促使他們整改的這個帶著“中國”稱謂的地圖網站,是一個叫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環保組織制作的。
“像衛星地圖一樣查污染源”,業界如此形容它的威力。迄今為止,該網站的環境監督數據已達67000條,291家污染企業上門商量整改撤點事宜。
多年的監督沒有白費,“地圖”草創者馬軍長舒一口氣,作為國內首個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數據庫,正通過網絡海量檢索和公開傳播,成為一股企業不敢忽視的環境保護民間監督力量。
問世??環保信息公開是動力之匙
2006年,馬軍在北京創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期間主持開發的“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相繼問世。
網站上的公益數據庫包括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超過300家地市級行政區的相應頁面,可以檢索當地的水質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還有超標排放企業和污水處理廠信息。
馬軍說,“環保沒有做好,不是缺乏技術和資金,而是污染信息的閉塞,導致公眾不關注,不參與”,雖然國內各級環保部門和媒體也不時會披露一些企業的污染情況,但都散落在各自的傳播渠道,難以集中查詢。于是,他決定以環保信息公開為突破口。
地圖上公布的數據絕大部分來源于政府部門,還有權威媒體的公開報道。馬軍解釋:“我們的信息源大部分是官方信息,可信度非常高,操作方法,審核制度、流程都比較專業。”
據統計,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地圖創建至今,企業環境監管記錄從最初的2500條上升到67000條。291家污染企業上門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商量撤點事宜,經過整改審核通過撤點的有48家,另外有17家正在整改之中。
今年7月3日,福建上杭紫金礦業污水池滲漏事件,造成汀江重大污染,378萬斤庫區魚只中毒或死亡。其實在媒體曝光前,從“中國水污染地圖”就可以檢索出紫金礦業從2006年開始,已有廢水滲漏污染或被處罰的5次“前科”。
發展??
污染地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污染地圖創建至今,為馬軍帶來不少榮譽。然而,回憶其4年來的曲折路,馬軍不勝唏噓。
“大概是在網站開通兩個月后,有一家上了黑名單的污染企業找上門來,希望和我們共同商量解決問題。我們感覺所做的一切開始有效果了。”
“對于我們這個項目,許多NGO環保組織也很感興趣”,這令馬軍有點喜出望外,“對企業的環保監督以往都是比較困難的,很難實現對數以萬計企業的長期跟蹤記錄。他們認為,建立這樣一個數據庫,就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條新路子”。
2007年3月,一封“綠色選擇”倡議書在全國各地的NGO組織中傳閱,21家環保組織當年表示愿意參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活動,到目前已經有34家NGO參與。爭取到與環保組織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網站的運營。
影響力逐步擴大,找上門來的企業越來越多了。令馬軍欣慰的是,通過查詢污染地圖,使客戶獲悉供貨商的環保信息,從而倒逼污染企業進行整改,這種調動市場力量促進環保的手法,成為網站的亮點。
成效??
綠色選擇供應鏈逼企業整改
在中國水污染地圖和空氣污染地圖數據庫上,珠三角的“布點”尤其密集。
今年4月26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自然之友等34家民間環保組織一起發布的《2010IT品牌供應鏈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長久以來受重金屬污染的狀況沒有得到緩解,大量生產印刷線路板的企業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給當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了嚴重污染。據稱重金屬超標率達到了60%,而這些企業長期以來給知名IT行業品牌供貨。
為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34家NGO點名提示29家國際知名IT品牌,重視其供貨商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重金屬排放問題,呼吁采取措施加強供應鏈環境管理,其中包括IBM、蘋果、惠普、佳能等知名IT品牌。起初有8家品牌企業拒絕回應,后來環保NGO和一些熱心消費者通過書面、電話以及會見等多種形式,與這些品牌進行溝通,8月11日全部品牌企業均給出了回應,并有近半回應積極或作出改善承諾。
馬軍介紹,這得益于2008年8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了名為綠色選擇聯盟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企業將供應商的名單輸入水污染地圖中的搜索引擎,就可以馬上發現自己的供應商是否存在政府查處的違規超標現象。
在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推出后,沃爾瑪公司、通用電氣、耐克,以及香港的益達等大型企業也都積極地通過污染地圖數據庫,來管理和識別他們的供貨商。
雖然是NGO做的網站,要想撤除污染點,并不比官方來得容易。“整個審核過程都有NGO參與監督,提升了審核的透明度和公證性。最終審核結果需要經過綠色選擇聯盟的34家環保NGO共同審閱無異議之后,方可在污染地圖上撤除。第三方的審核是使得違規企業自覺改善的強大保證”,參與審核之一的NGO“綠眼睛”廣州辦主任溫美程深感贊同。
障礙??
地方政府不支持利益方不信任
與許多NGO組織一樣,作為環保新生機構,如果取得政府支持推動無疑將減少許多阻力。這也是馬軍的數據庫定位為以整合政府信息為主的原因之一,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并非如預想中順利。
馬軍對此最為感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為遭到記錄的企業求情,說“某某企業是當地的經濟支柱”,希望撤出企業環境監管記錄。部分企業的反應甚至更加激進,有些企業會因為交涉這些問題而大呼小叫,甚至軟硬兼施,找到相關方面對網站施加壓力或者試圖用利益收買。
面對不理解,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漸漸摸索出一套解決方案———“要讓企業知道我們不是為了曝光而曝光,我們會提出一套解決方案,有方案企業就不會認為在搞針對”,先給企業一個解釋說明造成污染的原因,再通過整改和審核,最終為企業在黑名單上除名。
廣東省社科院綜合研究室研究員詹天庠教授認為,中國污染地圖網站的成功,正說明官方渠道的信息披露不夠齊全,缺乏一個平臺。既然民間網站的運作比較成熟而且初具效果,不妨直接將這一塊職能交由民間團體做方案,政府通過撥款給環保團體推動力,并建立服務表現監察制度保證推廣效果,這樣民間團體有資金保證運行,環保綠色理念也能很和諧地灌輸入民生。
作者:謝慶裕 吳曉彭 林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