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惠山古鎮祠堂群的龍頭河終于摘掉了“污水河”的帽子,水變清了!這得益于一種新型的水污染處理技術(新型紫根水葫蘆)的研究與應用。據了解,明年該河道水生態環境修復第一階段工程就可完成。
目擊 臭水河變清了
龍頭河是京杭古運河通往惠山景區的惟一水道,近年來,該河浜水體日漸渾濁,不時散發陣陣惡臭,令周邊居民飽受其害。今年8月,該河浜生態環境修復工程開始,2個月過去了,龍頭河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日前記者來到龍頭河,只見河水變清澈了,魚兒在水中嬉戲,河面漂浮著大片均勻分布的水葫蘆,岸邊綠樹成蔭,樹下的竹桌、竹凳上,一些老人在悠然地打牌、聊天、喝茶。正在喝茶的張大爺說,以前,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龍頭河,很多人還直接將垃圾倒進河里。特別是在夏天,河水經烈日暴曬發酵又黑又臭!張大爺說,現在水變清了,河水也不臭了,水葫蘆開出的密密麻麻的紫色小花,還成了龍頭河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到惠山古鎮的游人還特意到河邊拍照留影。
原理 水葫蘆成凈水“先行軍”
水葫蘆治污,這讓記者頗為疑惑,因為水葫蘆曾被視為環境一害。負責該處治理的無錫市智者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師,指著河面上的水葫蘆解釋說:這可不是一般的水葫蘆,科技人員在培育中對其進行了生物誘導,它的根系長度有50到80厘米,比普通水葫蘆長幾倍,繁殖速度卻只有原來的1/3。既不會瘋長為害,又可降解水中的污染物。“經多年培育,該水葫蘆已成污水河的克星。”
據介紹,治理龍頭河除養殖水葫蘆外,還利用了生態浮床種植鳶尾、梭魚草等水生物,他指著水中的西伯利亞鳶尾草說,這種草越到冬天就長得越好,浮在水面就像“水上花園”一樣。
效果 恢復生態只需一年
目前,這種新型的水生態修復技術正在龍頭河和華東療養院旁的河中進行試點。據介紹,原來一條污染嚴重的河,只要將河中的淤泥挖掉,不讓新的污染源進入,經過一年的治理,就可以變成一條生態河。
該工程師說:“經過整治,龍頭河水質已有明顯改善。到明年春天,將投放其他水生植物與動物,從而形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到那時力爭使龍頭河水質達到三類水標準。構建完生態系統后,只需要對現有系統進行定期維護就可以了,所以使用這樣技術的成本是比較低的。他表示,這一技術將推廣到其他河浜,造福于廣大市民。(于井泉 姚起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