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治淮60周年。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江蘇全省上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進治淮建設,治淮事業贏得了豐碩成果,譜寫了精彩華章,淮河流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放眼淮河大地:從過去風吹沙飛滿天黃,到而今田園似錦稻花香;從十年就有九年荒,到旱澇保收“米糧倉”;從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到洪旱無虞、風調雨順、欣欣向榮;從百姓易患佝僂、黃牙病,到身強體壯奔小康;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導,到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淮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大步跨越。回顧60年治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得益于流域人民和廣大水利工作者的堅持不懈,得益于改革開放帶來的體制機制創新。
果斷決策——
立足于為民謀福祉
6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心系淮河流域人民,立足于為民謀福祉,堅持把改善流域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作為全局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淮河治理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都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及時作出重大部署。
1949年夏季,沂沭泗地區發生大洪水,百姓民不聊生。在全國尚未完全解放、百廢待興、極端困難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毅然作出了根治淮河的決定。1950年夏季,毛澤東主席在華東軍政委的災情報告上批示:要“從長期的遠大的利益著眼,根本地解決淮河的問題”。周恩來總理在聽取淮河流域災情和治理規劃時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人民政府,不能再讓淮河壓迫我們的同胞了,國家困難再大,也要下決心把淮河治好”。1950年10月,政務院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明確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齊動手”的團結治淮原則。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江蘇從“導沂整沭”開始,轟轟烈烈地拉開了治淮的新序幕。從1949年冬開始的短短幾年時間里,江蘇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開挖了新沂河、蘇北灌溉總渠等300多公里排洪骨干河道,整修了1000多公里的江、河、湖、海堤防,興建了三河閘、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六垛擋潮閘、射陽河閘、新洋港閘等十幾座大中型水閘,形成了洪澤湖、駱馬湖等一批大型湖泊型水庫,初步筑起了防洪擋潮的安全屏障。
1991年,江淮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江淮并漲,汛情嚴峻。當時人們形象地說,蘇北淹了一個“糧倉”,蘇南漂了一個“錢莊”。災情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分別親臨災區視察,檢查指導抗災救災工作,慰問災區人民群眾。災后,國務院召開治淮工作會議,作出了《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災后反思,反思后大干”,從此掀起了全省第三次治水高潮,先后組織實施了治淮“老三項”、懷洪新河、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一期、淮河入海水道等工程,同時上馬了一批地方重點工程特別是水源骨干工程,農村水利建設也是高潮迭起,淮北地區中低產田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
#p#副標題#e#
2003年,淮河流域發生了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降雨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洪水位之高都是罕見的。洪水期間,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深入災區,檢查指導抗災救災工作。汛后,國務院即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將淮河治理作為水利建設的重點,加大投入力度,爭取在2007年基本完成把淮河治理好的任務。同年10月,國務院專門召開治淮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治淮建設任務。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國務院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開始了江蘇治淮建設的全力沖刺。此間,江蘇全面完成了治淮19項骨干工程江蘇境內項目、2003年淮河災后重建項目、海堤達標工程項目,加快實施淮河流域城市防洪工程、城鄉河道疏浚整治、農村飲水安全、灌區節水改造、圩區綜合治理、山丘區水源工程以及農田水利工程等民生水利建設,基本形成了標準較高的流域防災減災工程體系,流域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60年來,江蘇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形成了一批科學治淮的重要成果,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保證了治淮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建國初期,為解決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突出的矛盾,按照“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治理思路,江蘇重點編制實施了以流域防洪和水系整治為重點的規劃體系。到了六七十年代,針對淮北地區常年降雨偏少、干旱災害嚴重以及中低產田亟需改造的實際,進行了以江水淮水北調、區域分片治理和農田基本建設為中心的全面規劃。改革開放以來,蘇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水利規劃從原來著重為農業服務轉向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服務,突出了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治理。隨著江蘇沿海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蘇統籌淮河流域經濟發展和沿海開發,制定了沿海地區水利專項規劃。在江蘇治理淮河一系列水利規劃中,尤其是“扎根長江、江水北調”規劃、淮河入海水道規劃、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規劃,有效解決了淮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擴大了淮河、沂沭泗河下游洪水出路,為淮河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持續治淮——
致力于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60年來,江蘇人民承揚禹風、不懈治淮,累計投入資金1035億元,其中中央及省投資340億元,地方投入及群眾投勞近700億元,開挖土石方79億立方米,建成流域性骨干堤防4630公里,修建各類水庫402座,建設大中型水閘282座、大中型灌排泵站166座,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擋潮、除澇、灌溉、調水工程體系,累計免災及興利效益約5800億元,增產糧食2.85億噸,增產棉花520萬噸,增產油料440萬噸,為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加強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努力實現防洪安全。江蘇治淮始終把保安全作為治理的重點,通過擴大洪水出路、興建控制工程,加固河湖堤防,逐步控制了淮河水患,淮河流域整體防洪減災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新中國治淮以來,我省已先后建設了新沂河、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興建了三河閘、加固了淮河入江水道、里運河大堤等一大批治淮骨干工程。1991年國務院確定進一步治理淮河的19項骨干工程以后,又實施了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洪澤湖大堤加固、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續建、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湖洼及支流治理、淮北大堤加固、懷洪新河續建、病險水庫加固、奎濉河近期治理等工程。目前,我省淮河流域已經形成了由洪澤湖調蓄淮河洪水,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灌溉總渠分排洪水入江入海的防洪工程體系,洪澤湖及其主要泄洪通道的堤防標準接近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主要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區域排澇能力普遍提高,為抗御流域洪水災害,減輕上中游洪水災害損失,保障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二)加強水源調度工程建設,努力實現供水安全。江蘇淮河地區既是洪水走廊,又是本地水資源貧乏地區,淮北和沿海地區尤為缺水,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為改善江蘇淮河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江蘇在治理淮河水患的同時,始終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淮由除害為主逐步轉向除害興利并重,先后建成了淮水北調、江水北調和江水東引工程。“淮水北調”工程,以洪澤湖為起點,分別沿中運河、徐洪河、淮沭新河、薔薇河,送水至駱馬湖、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庫;“江水北調”工程,以江都水利樞紐為龍頭,以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為輸水干線,通過9個梯級、16座大中型抽水站逐級翻水北送;“江水東引”工程,以高港樞紐為龍頭,以泰州引江河、新通揚運河、泰東河和通榆河為主干線,送水至沿海地區。這三大調水工程體系的建成,實現了長江與淮河、沂沭泗水系的互聯互通、互調互濟,大大提升了淮北和沿海地區的水資源保障能力,跨流域調水工程效益累計近700億元。
(三)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江蘇治淮實踐中,在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保障水源供給的同時,根據淮河流域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始終以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中心任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持續加強農村水利建設。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起,江蘇就堅持不懈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形成了“四分開一控制”的灌排體系,并大規模平田整地,發展機電排灌,實行綜合治理。到了70年代,農田水利按照“洪澇旱漬堿綜合治理,溝渠田林路統一安排,橋涵閘站井配套成龍”的治理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對平原地區主要建設能排能灌能控能調的河網水系,對低洼圩區以“高筑圩堤,閘站配套”為重點建立擋排陣地,對“鍋底洼”里下河地區實行特殊整治。大規模、高強度的農田水利建設,使整個淮河流域的耕作制度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淮北大面積“旱改水”,里下河大范圍“漚改旱”,成為江蘇新的米糧倉,結束了全省南糧北運歷史。90年代以來,圍繞脫貧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目標,我省在淮河流域又先后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農村河道疏浚、農村飲水安全、灌區節水改造、圩區治理、山丘區水源工程等建設,為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環境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機制——
服務于治淮偉業持續推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發展時期,不同的經濟體制對治淮產生了深刻影響。60年來,治淮事業之所以能夠持之以恒地推進,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結合不同時期特點,不斷創新治淮投入機制,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以工代賑”。在建國初至70年代這段時間里,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國家財力有限,面對淮河治理面臨的嚴峻形勢,國家在治淮上采取了“以工代賑”政策。江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以工代賑”投身治淮。這期間,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戰嚴冬、斗酷暑,奮戰在治淮工地,發動了一場新時期治理淮河的人民戰爭,江蘇治淮幾大防洪骨干工程都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以工代賑”在國家困難時期發揮了良好的政策效應,為了保證治淮持續推進,在個別特殊時期國家仍然采取這一政策。1991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后,由于水毀嚴重,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治淮步伐,安排治淮投資41億元,其中15億元作為“以工代賑”專項資金。為加強治淮“以工代賑”管理,江蘇制定了糧食和工業品以工代賑實施辦法,促進了治淮“以工代賑”政策的落實。
——“國家出錢、農民出工”。在計劃經濟時期,為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治淮的積極性,水利建設以“國家出錢、農民出工”為主。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前,江蘇治淮總投入81億元,其中群眾投勞折資就占了46%。上世紀80年代以后,江蘇認真貫徹國務院有關農村勞動積累工政策,在嚴格控減農民不合理負擔的同時,按照治淮工程的性質和受益范圍,實行“分級興辦、合理負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通過投工投勞參與治淮建設。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繼續實行“統一領導、全面規劃、推磨轉圈、分期實施、先后受益、大體平衡”原則,推動了淮河流域農田水利不斷深入開展。
——“多元化投入”。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新的經濟體制尚未健全,在這樣一個特定時期,江蘇不等不靠,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拓寬多元化投入渠道。1991年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后,江蘇省委、省政府明確了“八五”期間以治淮治太為重點的水利建設任務。為落實治淮工程建設地方配套資金,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征收防洪保安資金、農業重點開發建設資金、水利建設基金等政策,擴大水利投資來源,走出了一條“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的新路子。據統計,江蘇已累計征收防洪保安資金137億元。此外,江蘇還積極探索水利效益回歸補償機制,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水利多種經營,有力促進了治淮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
——“公共財政主導”。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財力的不斷增長,水利作為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顯。為保障水利事業順利發展,國家進一步明確了水利的公益性地位,逐步建立了公共財政為主導的水利投入政策。為保障治淮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江蘇建立了以公共財政為主、市場化運作為輔的投入機制,有效促進了治淮工程的加快實施。近10年來江蘇治淮財政投入達到247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財政投入160多億元,為推進治淮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證。
六十一甲子,五千幾春秋,治淮千秋大業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在,在江蘇加快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新一輪治淮已經全面啟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快治淮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水資源保障和水環境保護能力,為建設淮河流域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