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在進行徹底“清腸”,一面又在“洗澡”,這下,南淝河的水質估計要變清不少。記者昨天采訪獲悉,今年合肥市南淝河第三次生態補水目前正在進行,預計到今天晚上10 點,此次補水將正式結束,屆時南淝河等市區河道水質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百萬噸水沖刷河道在南淝河上游董鋪水庫一條專門的生態補水通道,約200 萬立方米,也就是約200萬噸的清水正汩汩地沿著南淝河河道向下游流淌…… 記者從合肥市排管辦了解到,這是今年第三次對南淝河等河道進行生態補水,從19日下午4點開始,一處是董鋪水庫對南淝河河道進行補水,一處是張橋水庫對板橋河市區河道補水,兩水庫此次補水量均為200萬立方米,補水平均流量控制在11立方米/秒的速度,預計將在今晚10點完成。
那么兩條河道總計注入400萬立方米的新水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相關人士介紹,這樣的補水量和流量相當于把河道沖刷了一遍,讓河道水質有所改善。
生態補水每年三四次那么,這樣一次生態補水產生的水質改善效果可以保持多久呢?相關人士表示,“這個不一定”,要受水質、氣候等綜合條件影響,“不過,每次生態補水后,短期內水質肯定是有明顯改善的”。
據介紹,合肥市2010年便出臺了《合肥市南淝河生態補水管理辦法》,根據該管理辦法,每年通常會根據水質情況,組織對南淝河等河道進行三到四次大規模生態補水,今年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此次生態補水由合肥市環保局會同合肥市城鄉建委、合肥市水務局組織實施,主要是針對近期天氣少雨,為了保持南淝河景觀水體水質穩定而進行的。
補水期間先暫停清淤很多市民可能會聯想到正在進行的南淝河清淤。為什么清淤了還要補水?補水的時候對清淤會不會有影響?記者為此也采訪了相關部門。
相關人士表示,生態補水已經是一種比較常態的河道管養做法。而正在進行的南淝河清淤工程目前還沒有完全結束,它是對底泥的清理,生態補水則是對水體進行更換,可以說是從兩個層面共同維護母親河的健康,二者并不矛盾。另外,記者了解到,由于生態補水時是先將河道水位降低以后再逐漸注入新水,所以正在進行的南淝河二標段清淤工程不得不暫停兩天,等到補水結束后再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