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水務局政風行風建設公開承諾
以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務精神 創人水和諧環境
做好防汛工作,確保城市防洪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全面啟動;漢陽六湖基本實現連通。
繼續提高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實現中心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遠城區城關鎮污水處理廠確保100%運行。
強化排漬工作,通過加強排水設施的維護和改造,實現排水設施完好率達到85%以上,泵站開機率達100%,應急排漬搶險率達100%。
年內解決4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現累計解決226萬人農飲安全目標。
繼續實施“兩江四岸”防洪及水環境綜合整治,續建漢陽江灘二期、新建漢江江灘三期防洪及綜合整治,開工建設天興洲生態堤防工程。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13座大型農村排澇泵站主體工程進行更新改造,對2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加大湖泊治理力度,建立湖泊水環境考核機制,完善落實“湖長制”,確保湖泊水環境改善和岸線保護取得新突破。
依法行政,強化管理,熱情服務,做到行政“零投訴”、干部“零違紀”。
設立“政風行風局長接待日”,預約電話82853110。
總投資158億元的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并啟動實施;
我市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驗收的城市;
我市被國家住建部和發改委授予“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成為南方豐水城市創建節水型城市的示范;
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全世界湖泊治理的學者和專家齊聚江城,發表《武漢宣言》,武漢市政府被環保部授予特別貢獻獎,市水務局被授予貢獻獎;
#p#副標題#e#
武漢水資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加快了我市水環境治理進程;
我市獲批“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節水型社會建設”雙試點城市。
江城“水文章”精彩紛呈
全市安全度大汛 百湖改妝靚都市
“十一五”期間,全市水務系統堅持以人為本,確保水務安全,著力改善民生,強化水務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完善水務公共服務體系,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做好水資源節約與保護、水環境改善和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充分發揚了“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作風,以人為本,負重拼搏,全面推動和諧水務、民生水務建設,以務實的精神干出了實績。幾年來,市水務局先后被評為全國水利文明單位、全國水利系統水資源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水利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全國水利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全省水利系統“四五”普法先進集體,市委、市政府績效管理優秀單位,武漢市文明單位。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些榮譽的取得是群眾對水務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將激勵全體水務人爭創一流的工作業績,讓群眾滿意。
堅守防汛重責,確保防洪安全。
始終將防汛安全作為水安全的第一要務,確保大武漢安瀾。完成長江、漢江干堤397公里和府河、舉水123公里連江支堤堤防整險加固,全市堤防防洪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今年,我市遭受近10年來最為嚴重的汛情,全市普降暴雨,江、河、湖、庫同時持續高水位運行,面臨雨洪同期、兩江夾擊、外洪內澇的嚴峻形勢。
水務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充分履行防洪保安職責,發揮指揮調度機制、應急搶險機制、軍民聯防機制的作用,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救災。
防汛期間,全市上堤防守人員合計1.6萬余人,駐守哨棚600余個,大型城排泵站累計運行1.5萬余臺時,抽排量4億余立方米,農排泵站搶排澇水16億余立方米,共轉移安置群眾4.3萬余人,沒有發生一例因災死亡事件,全市長、漢江干堤沒有一處潰破,無一座水庫出現潰壩、嚴重漏水等大的險情,涵閘沒有一處垮塌。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財產損失,取得了防汛抗洪的新勝利。
夯實水利基礎,解決安全飲水。
全市農田水利建設實現連續大規模投入,先后實施“十大”抗旱補源工程、遠城區15座大中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134座病險水庫應急整險加固、150多平方公里面積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利工程。治理全市27萬畝易旱農田,惠及53萬人;完成6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成中央擴大內需水利項目14個;重點實施了17個骨干灌溉水源工程建設;落實市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以獎代補”1500萬元。全力推進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全市七個遠城區建設完成新改擴建集中供水廠50座,轉壓站27座,新鋪設管網到戶約16925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92.5萬立方米,總投資29億元,基本實現了“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城鄉統籌供水體系,基本解決226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問題。
#p#副標題#e#
堅持人水和諧,改善濱水環境。
開展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節水型社會建設雙試點,并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水生態試點驗收的城市。實施“兩江四岸”江灘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成總長26公里、總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生態親水空間,成為國內唯一處于市中心的水利風景區,漢口江灘被評為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體育公園;總投資158億元的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啟動實施;漢陽六湖連通工程基本具備通水條件,六湖連通雛形將基本形成;實施“清水入湖”截污工程,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共281個排污口實現截污,截住入湖污水量40萬噸/日;全面實施中心城區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工作,完成投資逾十億元,16個湖泊水質提檔升級;中心城區湖泊岸線固穩全面啟動。
發展民生水務,推進節水減排。
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由2003年的6.4%提高到2009年的89.8%,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
節水型社會創建深入開展,節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整體節約用水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計劃用水管理率100%,在武鋼、神龍等重點企業,以及香格里拉大飯店、百步亭小區、湖北經濟學院等賓館飯店、小區、大專院校推廣中水和雨水回用示范項目,實行全程跟蹤管理服務。實施城市排水管網改造,累計改造社區排水管網714.8公里,惠及400多萬居民。啟動城區34條主要明渠規劃,對漢陽1號明渠等7個明渠進行整治。漢口江灘“兩型社會”集中展示區建設初具規模。
建設
劉曉東:
倒在防汛崗位上的“千里眼”
7月29日9時09分,市水務防汛信息中心通訊管理科科長、工程師劉曉東同志因工作過度疲勞,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倒在了自己防汛抗災的工作崗位上,過早走完了55歲的人生……
20年來,劉曉東的身影一直活躍在防汛第一線。為了確保防汛期間的通訊萬無一失,需要特別建立一套由上千部電臺、移動視頻系統、視頻會商系統構成的通訊系統,確保信息暢通無阻。這套系統被稱之為防汛決策的“千里眼”。
劉曉東為打造“千里眼”付出畢生心血。他制定《無線電臺管理人員操作規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他利用業余時間編寫教材,用最簡單通俗的辦法,教大家操作;他在汛前對所有的防汛通信設備進行檢修;他開著監測車沿著大堤監測電磁環境……
每到汛期,老劉總是一次帶一周換洗的衣服,一周后回來再匆匆換走下一周的干凈衣服,“在家里心里也不安,還不如到現場去。”老劉常說。
今年7月,我市迎戰兩江洪峰,劉曉東連續6天奔波在各區現場,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
“勤勤懇懇做事,不慕虛榮,只期有功;坦坦蕩蕩為人,不計回報,但求無過。”這是劉曉東遺體告別儀式上的一副挽聯,也是他無怨無悔為防汛事業奉獻一生的真實寫照。
金幫紅:
33年“疏通”萬家煩心事
每天與下水道、化糞池及臭氣、蚊蠅打交道,漢陽區水務局排水隊疏撈二班班長金幫紅,卻33年堅守這一崗位。他說,一條下水道,連著千萬戶,我們的勞動“疏通”了萬家的煩心事。
從一雙手、一把漏瓢、一個泥桶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再到高壓清洗、自動疏通絞車的機械作業,金幫紅穿行在街巷里弄,無怨無悔地躬身苦干,作為“元老級”疏撈班班長,他熟悉漢陽主次干道上那3000多個窨井、城區方圓300多公里地下水道,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
為了城市的潔凈,金幫紅33年如一日,下窨井、疏化糞池,與污泥、糞水、惡臭打交道。夏日里,柏油路面的高溫蒸得人大汗淋漓酷熱難耐;三九天,刺骨的寒風吹得人瑟瑟發抖。金幫紅冬戰嚴寒,夏戰酷暑,他常說,疏撈工作再臟再累也需有人干,“寧愿一人臟,換來萬人潔”。
金幫紅辛勤的勞動,得到了社會的尊重。他被評為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感動漢陽十大人物”……
高和平:
地下管網的“活地圖”
高和平是江岸區水務局排水站副站長,自1982年起,他20多年與污水為伍。
高和平總是一臉的微笑、一身的樸實、馬不停蹄地奔波于江岸轄區的158個大大小小的社區。
只要一下雨,高和平就與別人不一樣。別人往屋檐下躲,而他不管當不當班,都往站里跑,往路上奔,往漬水處趕。在他的日歷中,沒有節假日。街上漬水時,高和平就成了最忙的人。這個跟地下管涵打了20年交道的人,被居民們親切地稱作地下管網的“活地圖”,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活雷鋒”。
高和平要求自己做到“三不三全”,即不分地域全方位服務,不分晝夜全天候服務,不計報酬全過程服務。
多年的辛勤工作贏得無數掌聲。他先后榮獲“武漢市勞動模范”、“湖北省勞動模范”、省“吳天祥小組積極分子”、“十佳公仆”等稱號。
#p#副標題#e#
疏撈女工:
把臟累留給自己的“鐵娘子”
本是一群愛美、纖秀的女子,卻成天與污水、垃圾、廢水打交道,工作忙起來還沒日沒夜,她們卻任勞任怨:“臟了我們,潔凈了大家,值!”
洪山區水務局城市排水隊有一批從事排水疏浚的疏撈女職工,每天精心維護城市排水設施,清理社區化糞池,更換、修復排水井蓋,面對臟臭苦累絲毫不比男同志遜色,她們是排水工作者中的“花木蘭”。
當社區化糞池堵塞、排水不暢時,她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奮力疏通。遇到管道太小、疏撈工具無法疏通的情況,她們就強忍臟臭,把手伸進管道內清理堵塞物。每次疏通管道后,她們都不忘把疏撈現場沖洗干凈,還社區居民一個干凈、和諧的生活環境。當出現持續降雨,轄區路面漬水時,她們頂風冒雨奔波于各個漬水點,設立警示牌,揭井蓋,疏導漬水,提醒行人、車輛避讓。
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們始終秉承“精心服務、群眾至上”的服務宗旨,把干凈留給民眾,把臟累留給自己,得到了民眾的一致好評。
楷模
服務
服務企業開辟綠色通道
水務110進社區解水憂
市水務局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執法制度建設,落實執法責任制,規范執法行為,認真開展“一案一考評”,創建“群眾滿意基層站所”。清理行政許可事項,加強信息公開,減少審批環節,縮短辦理時限。把好水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關,認真做好全市重點工程服務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
規范高效實施涉水項目許可,做好項目的咨詢論證、技術審查工作,為全面推進項目建設做好服務工作,并同步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使綠色通道更為暢通,辦理速度提升。
為支持80萬噸乙烯工程和武石化800萬噸煉油工程的建設,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冒雨查看現場,快速做出防洪設計,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市水務局積極與省水利廳、長江委等上級部門協調溝通,爭取盡早通過和批復。為江北快速路、二七大橋、鸚鵡洲大橋、天河機場二通道工程、武漢城際鐵路、橋孝高速公路、天然氣管道穿越灄水、軌道交通3號、4號穿越長江漢江工程、武漢新港武鋼江北碼頭等20余項重點工程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
水務110聯動是服務民眾的重要窗口之一。多年來,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服務理念,嚴格踐行“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服務承諾,及時、高效地辦理市民群眾訴求。接到電話后30分鐘內趕到現場,一般問題24小時內解決,復雜問題48小時內解決。在重大節假日或重大活動前,開展水務110聯動走進“千家萬戶”便民服務活動,現場及時解決社區居民的日常訴求。今年1-9月,共辦理回復市民各類涉及水務方面的訴求2966件次,辦結率、回訪率100%,滿意率96.5%。
科學管理,打造江灘“人民樂園”。實現網格化管理,主動發現問題,滿足群眾訴求;打造江灘綠色能源、亮化、管護工程,發揮了生態文明和教育示范效應;為各種社團扎根江灘做好服務,設立愛我湖泊志愿者服務基地,綠色講壇月月開講,開辟手語角、電影角、武術角等等。低碳婚禮、七夕文化藝術節,民族文化藝術周好戲連臺。江灘已成為武漢市民光顧率最高和最具魅力的景點。
按照“以水定城”、“依水興市”的理念,以“生態、文明、宜居、特色”的城鄉發展目標為方向,保護“江、河、湖、庫、渠”生態水域格局,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建設,促進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包容性發展,努力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務、可持續發展水務的轉變,力爭實現我市水生態、水環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實現建設具有濱水特色的現代化文明、宜居城市和我市實施中部地區崛起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五”水務發展指標體系分為4大類36個指標,著力完善“四個體系”——
防洪減災體系:
以堤防、分蓄洪區、中小河流、水庫、山洪、排水排澇等方面的建設為重點。
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
以水源地保護、主城區供水、農村飲水、農田灌溉和節水型社會等方面的建設為重點。
水生態水環境保護與修復體系:
以水污染控制為基礎、以水網構建為核心、以湖港整治為手段、以濱水環境整治為特色,打造生態健康、功能全面的城鄉水生態環境體系。
水務綜合管理體系:
完善水務管理法規制度體系;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和水務綜合執法能力建設;推進水務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水務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農村水利改革;加快水務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務信息化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