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之一,它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濕地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物質資源,而且具有極大的環境功能和生態效益。武清區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被稱之為“京津之腎”。濕地水面面積3.3萬畝,養殖水面3.3萬畝,葦塘3.5萬畝。保護區內有四條大型河道貫穿全境,適宜蘆葦生長,被稱之為我國最大的蘆葦型濕地之一。另外,還有200多種珍稀鳥類資源和其它珍貴的野生植物品種等,被譽為“物種基因庫”。大黃堡濕地是本市正在構筑的重要的生態走廊節點之一,做好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濕地保護之根—— 蘆葦
濕地辦負責人說,蘆葦是保護這片濕地的一個重要保障——因為它可以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大黃堡濕地的水靠蘆葦涵養凈化,3萬多畝的魚塘更靠蘆葦來凈化養殖用水……如果蘆葦退化減少,對大黃堡濕地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距離大黃堡鄉政府所在地西南50米,就是濕地核心區。深秋季節,大片的蘆葦泛黃枯萎,但其中的香蒲依然生長正旺。武清區林業局濕地辦負責人皺著眉頭說,我們不希望香蒲長得多,因為它長旺了就吸收了太多的養分,蘆葦就遭殃了。他說,由于多種原因,濕地蘆葦正在退化,每畝產量已經從過去的1000多公斤衰減到目前的每畝300多公斤。如果蘆葦再繼續退化減少,對大黃堡濕地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大黃堡濕地的水靠蘆葦涵養凈化,3萬多畝的魚塘更靠蘆葦來凈化養殖用水。正在蘆葦地路邊賣螃蟹的大黃堡村李大爺說,今年,我們4000畝的螃蟹全是在蘆葦中養的,不用投餌料,完全靠吃蘆葦叢中死去的小魚蝦長大。雖然單體不是很大,但口感絕對鮮美,營養成分更多。螃蟹產量達到了20萬公斤左右,每公斤價格賣到了40元左右,除去人工、苗種等費用,可以純賺幾百萬元。老人指著蘆葦說,蘆葦塘就是我們村民的聚寶盆,可要好好保護它啊!今年43歲的韓宏海,在大黃堡土生土長。他告訴記者,大黃堡濕地的蘆葦分為席葦、薄葦和紙葦三種。席葦高達丈許,直徑可以達到1厘米左右,是過去農村鋪炕和糧庫等庫房用席的主要原料;薄葦多用于農村建房做屋頂的建材;紙葦是造紙的上等原料。蘆葦加工是當地村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村里從六七十歲的老人到十幾歲的兒童幾乎人人都會編制葦席。蘆葦還是人造棉、人造絲的原料。過去大黃堡濕地最好的時候,一公斤蘆葦可以賣到2元錢。后來由于干旱少雨和缺少更新換代,濕地的蘆葦嚴重退化。目前,整個濕地已幾乎看不到丈許高的席葦;二等的薄葦比例也大為減少;最末端的紙葦由原來的不足30%目前已上升為80%以上。
#p#副標題#e#
濕地辦負責人說,蘆葦是保護這片濕地的一個重要保障。目前武清林業部門正在和中國林科院聯合開展合作,啟動大黃堡濕地蘆葦修復工程。主要包括提純復壯,引進種質更好的品種,淘汰目前不好的品種。另外,今年還計劃在500畝蘆葦地上試驗蘆葦復壯技術。在冬天進行深耕然后施肥,補充蘆葦地的肥力,促進其生長,但要保護好這片蘆葦任重而道遠。魏紅海拿出一幅裝飾畫,畫面上一只小鳥展翅欲飛。他說這幅畫完全是用蘆葦制作的,已經開始作為旅游紀念品贈送游客,非常受歡迎。后蒲棒村青年農民盧振喜告訴記者,他們小時候還可以看到遍地的蘆葦,每到秋天蘆花飄飛的季節,景色特別好。但現在魚塘多了,蘆葦少了。有時候有游客來此游玩問我,大黃堡濕地蘆葦為什么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也沒有那么漂亮時,我也無言以對。現在我們能做的也就是,不再把蘆葦塘改造成魚塘,保持現有蘆葦面積的穩定,因為它是我們當地的一大旅游資源。
濕地保護之養—— 魚塘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勤說,沒有濕地就沒有良好養殖環境,因此要科學合理地保護好濕地。通過有關部門嚴格限制總體發展面積,大黃堡濕地周邊魚塘已經基本穩定。只有科學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發展養殖,才能讓農民腰包長久鼓起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黃堡濕地由于生態環境好,魚蝦蟹都是野生,根本不用人工養殖,從1985年開始,開挖魚塘搞人工養殖。韓宏海說,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黃堡地區水域面積縮小,自然生長的魚蝦大為減少。為了農民增收,后蒲棒村1985年開始挖了十幾個魚塘,100多畝水面,畝產優質淡水魚500多公斤,總產量達到5萬多公斤,當年創收達到30多萬元。1987年,由聯合國出資開發160畝魚塘,大力開展人工養殖。1995年集中財力大規模開發柳河以東,到1998年全村建人工魚塘面積達到3400畝,為當時增加農民收入開辟了一個新路。跟后蒲棒村一樣,大黃堡濕地周邊的村莊也幾乎同時開始把蘆葦塘、荒地等改為魚塘,大力發展人工養殖。目前大黃堡鄉在濕地周邊開挖的人工魚塘面積達到3萬多畝。
韓宏海說,蘆葦塘養螃蟹可以,但養魚就不好,產量特別低。大黃堡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訴記者,過去之所以要把蘆葦改成魚塘,也是被生活逼迫的。蘆葦不值錢,周邊又沒有大的工廠企業,耕地又少,村民靠什么生活呢?只有挖魚塘養魚蝦賺錢。他說,當初沒有考慮蘆葦塘的環境因素,就認為跟路邊的草一樣,沒啥價值。但現在看來錯了。沒有蘆葦就沒有清水,而沒有清水就不可能養好魚。現在柳河以東的濕地基本都沒有蘆葦塘了,因為都已經被改造成了魚塘,光禿禿的,多難看。聽說政府保護蘆葦塘,不讓再開挖魚塘了,這太好了。目前,大黃堡濕地周圍水產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勤說,沒有濕地就沒有良好的養殖環境,因此要科學合理地保護好濕地。比如,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當地魚塘養殖用水是利用經過濕地蘆葦凈化后的水,注入到濕地緩沖區的池塘養殖魚蝦的。蘆葦的根系發達可以充分吸收水中的氨氮、重金屬等物質,為魚塘養殖提供了非常潔凈的水源。同時,養殖后的池塘用水因為趨于富營養化,被排進濕地,成為蘆葦能長勢豐茂的營養來源。如今大黃堡草魚已經申請了商標,每公斤市場銷售價格比普通草魚高出1元。濕地給村民帶來了財運,村民也提高了保護濕地的意識。現在,大黃堡濕地周邊魚塘已經基本和濕地的水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互為依托的良性生態循環圈。
蘆 葦
魚 塘
凈化水質,吸收
氨氮、重金屬
富營養化池塘水
促進蘆葦成長
濕地魚塘
閉合生態
循環系統
濕地保護之夢—— 旅游
割蘆葦賣錢、開挖魚塘養魚賺錢后面還有什么發展之路?經過請專家論證之后,利用資源搞生態旅游成為當地發展的新亮點。一位大黃堡土生土長的農民說,他期望著有一天游客可以乘著游船到大黃堡濕地里采菱角,那是他做了三十多年的一個夢……
在大黃堡鄉大黃堡路的左側,矗立著一個叫燕王湖濕地生態公園的大牌樓,格外醒目。放眼望去,一排排高低錯落的水上小木屋和聯排別墅群被水環繞著,蔚為壯觀。武清區林業局有關人員介紹,這是后蒲棒村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的。雖然已到深秋,但每天都有100多名來自京津兩地的游客慕名前來旅游。記者巧遇北京游客李巖明帶著兒子騎著生態園租給的自行車暢游濕地。他笑著告訴記者,這個地方跟其他旅游景點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潔白的蘆花、各種飛翔的小鳥還有綠色的湖面非常美。上小學的兒子非常喜歡站在濕地觀鳥臺上看水面上的鳥兒,有時一看就是一小時。這次,我專門給他買了一架高倍望遠鏡,讓他觀鳥更清楚、更快樂。兒子李陽笑著說,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種鳥兒,像綠頭鴨、白天鵝等在城市根本看不見。現在在班里,他已經成為鳥類專家了,很多同學都特別羨慕他。
韓宏海告訴記者,后蒲棒村搞生態旅游目的首先是增加村民收入,同時也是更好的保護現有的濕地生態環境,兩者并不矛盾。大黃堡濕地周邊村民先后進行過割蘆葦賣錢、開挖魚塘養魚賺錢,但后面還有什么發展之路?經過考察和請專家論證,后蒲棒村張書記想到了開發濕地生態園,不破壞現有濕地資源,把濕地開發成旅游公園,讓中外游客前來游濕地、不再割一棵蘆葦,不再開挖一個魚塘。
記者發現,在燕王湖濕地生態園每排房子旁邊都有一個大凈化池,入住游客的洗浴等生活廢水都收集到這個凈化池里。韓宏海說,生態園技術員把發酵菌種放在其中,讓生活廢水自動發酵、沉淀。清水流入旁邊的池塘,用來養魚、種花,澆花等;沉淀下來的污泥就變成了有機肥料,給大棚里的蔬菜、花卉施肥。通過這樣的處理后,生態園全面控制了有可能對濕地產生污染的源頭,保持生態園的水質清澈。記者發現,在生態園還有一片水域專門用來種植從各地引進的水生植物。魏紅海指著已經凋落的荷花說,這一片50畝的水面就是專門從南方引種野生蓮藕的,雖然目前枯萎了,但葉片仍然比本地的荷葉要大許多。更重要的是,它的根部特別適合吸收水中的氨氮等富營養化物質,可以確保水質清澈。另外,我們引進的水生植物還有菱角、江葦、睡蓮等。韓宏海感慨地說,現在大黃堡濕地水生植物少了,為了豐富植物種類,我們就用燕王湖生態濕地公園進行培育,使其加快恢復,然后移栽到濕地里。我期望著有一天游客可以乘著游船到我們大黃堡濕地里采菱角,那是我做了30多年的一個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