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內澇暴露規劃缺陷 城區排水沿用前蘇聯模式 |
發布日期:2010/5/13 8:57:44 |
5月7日,一場“史上最強”暴雨讓廣州35個地下車庫變“水庫”,讓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問題浮出水面:現有排水標準落后,排水系統先天不足,后天投入改造不夠,河涌整治抬高水位致周邊小區被灌……
專家指出,暴雨固然歷史罕見,但造成這么多地下停車庫“灌水”,主要還是市政工程排水不暢引發的“并發癥”。暴雨暴露了廣州在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廣州不能再“頭痛醫頭”,應制定一部整體規劃。
文/記者倪明
為何剛換完水管仍被淹?
專家:前蘇聯式排水系統設計保守
黃石花園業主向記者反映,前兩年他親眼看到小區更換排水管,換完還是被淹了。
據了解,廣州老城區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多為一至兩年一遇,即便是新城區的排水管道也是按三年一遇的標準建設,這都是沿用前蘇聯模式的結果。前蘇聯位于高寒地區,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少,排水系統設計上較為保守。
“目前的排水設計標準太低,且不科學,無論建筑本身可防水位多高,如果周邊市政排水設施不暢,都仍會出現‘灌水’的可能”,廣東省城鄉規劃院高級規劃師李志指出,目前城市規劃設計對內澇主要是參考防洪標準,根據防洪和暴雨標準的重現期進行推算,得出相當于相應水平的內澇標準。
但是,這個參考性的標準在現實中會遇到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廣州大道雖然24小時內將水排掉,但是水浸造成巨大的損失怎么辦?廣州是南方多雨的發達地區,應該有超前意識提高排澇標準”。
施工淤泥被倒入河涌?
專家:密集施工改變排水設施現狀
在施工的雙塔路,工地的淤泥堆放在黃埔涌中,對岸的泓景花園因為前面有赤崗足球場羽毛球館前的荒地作為“緩沖帶”,逃過了水浸。
“主要是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水務局工程師說,新黑點多發在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設工程改變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設施現狀,給城市排水帶來不少挑戰。比如,去年中山大道修BRT,施工單位把華師路段的地下排水管挖壞了。還有梅東路、大觀路等,道路施工在鋪瀝青之前先把排水口修高了,新排水口比路面高出了8~10厘米,使路面積水排不下去;有的則因為新工程的淤泥不善清理,結果在雨水沖擊下,淤泥沖進排水道,造成堵塞。“水面漂浮物和施工淤泥堵塞河涌涵管、閘口,導致排水泄洪不暢,整個排水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這些就是管理的問題。”
河涌拓寬導致車庫被淹?
專家:河涌排水設施改造未跟上
車陂涌環繞中海康城的涌段超過1公里長。在5月7日發生河涌水倒灌小區導致小區近400輛車被淹,眾多車主說,車陂涌改造前中海康城從未被淹過。車陂涌拓寬之后,與小區的距離更近了。車庫所在的蝴蝶蘭街距車陂涌只有五六米。
“中海康城的排水設施是在車陂涌改造前建的,河涌改造水位抬高后,周邊的排水設施沒有相應進行改造”,水務部門排水處負責人不認同中海康城車庫被淹是河涌整治惹的禍。他認為,“被淹的三期地下車庫地勢低,排水設施不足,之前水務部門提出加高防洪堤擋土墻,遭到小區業委會反對,車庫三防門已生銹,暴雨時未能及時關上。”
有媒體報道稱,據暨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校方發現中山大道BRT建設過程中將一條地下排水管直接接入暨大。
“暨大校內的管道是以前就有的污水管,我們曾想將地下排水管‘借道’暨大,將水通過臨江大道排入珠江,但是被暨大拒絕了”,水務部門有關人士表示。
滿街水泥路 水往哪滲?
專家:人行道廣場要用透水磚
“我們的城市‘硬質化’太高了!”華南理工大學給排水專家表示,滿街的水泥路面,都是無法自然滲水的物質,學術上稱作城市“硬質化”,后果是降水將全部進入城市的排水系統,導致排水系統不堪重負。
公園綠地除了休憩娛樂等用途,在南方的多雨氣候下,還起著“匯水”作用,讓大雨來臨時的徑流量減少。他透露,很快將出臺《廣州雨水規劃(2008-2020年)》,將“增加綠地,減少雨水徑流”寫入,未來在人行道、廣場等地區要采用透水磚,屋面人工濕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選擇滯洪區、低洼地做蓄水景觀。
德國:地下設調蓄庫
德國漢堡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大規模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另外,德國綠化率非常高,減少了雨水徑流。德國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規定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業還是居民小區,均要設計雨洪利用設施,若無相關設施,政府將征收雨洪排放設施費和雨洪排放費。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email protect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