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除了先后完成多項示范工程外,關鍵配套設備的研發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不過,有專家指出,我國海水淡化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仍需加速,海水淡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仍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目前包括國家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在內的海水淡化工程呈現產能閑置狀態,企業越開工越虧損。專家指出,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原因在于缺乏項目和生產成本過高。2008年金融危機后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依靠煤、電為能源的海水淡化更加沒有市場。
我國海水淡化取得長足進步 自主創新仍需加速
為進一步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緩解我國近海地區和海島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緊缺狀況,國務院于2012年2月初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脫鹽協會秘書長郭有智表示,2005年出臺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很好地指導了“十一五”時期我國海水利用,為該領域指明了發展方向,而之后的《意見》公布非常及時,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淡化能力達到220至260萬立方米/日。
郭有智說,我國在材料、組器、裝備以及工程化的建設中成效顯著,先后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組織了多項示范工程,推動了產業化進程,配套產品和配套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膜組器技術取得突破,建立了一批生產線;關鍵配套設備研發取得明顯成效;萬噸級海水淡化單機和工程技術已開始應用;發明專利達5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多達100余項;相關技術標準也較多,其中國家標準有3項,行業標準有25項,列入編制計劃的多達40余項。
據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68套,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58.54萬立方米,比上一年增長51.1%。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雖然我國海水淡化發展起步較早,但自主創新方面的發展仍需加速。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表示,若是單純像中東國家解決用水那樣,只從國外購買設備,要讓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起來很容易。但若要使用自主設備和裝備,我國仍需經歷一個發展的過程。“若能于‘十二五’期間打造三家左右可在國際市場抗衡的隊伍,就相當不錯了。”阮國嶺說。
郭有智認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的設計施工能力有待提高;反滲透膜組器、能量回收裝置等還未能大規模應用于大型海水淡化裝置中,關鍵設備的質量和效率不及國外產品。
天津眾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王軍說,海水淡化在國外已有三十幾年的成熟發展,我國起步較早,但上馬實際工程只有十年時間,在建項目主要使用國外設備,包括當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就是使用以色列的設備。“目前我國與國外的領先技術差距在10年左右,”該公司市場部經理李清源說,我國涉及海水淡化領域的公司較多,但大多數只做工程集成,核心零部件全靠國外進口,大型項目也要靠國外公司操作。
在山東大唐發電有限公司海水淡化籌備處副主任張思義看來,雖然我國海水淡化起步較早,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卻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可謂“起個大早趕個晚集”。2005年至2006年是海水淡化發展的黃金期,那時國內煤價每噸約500元,較年中的900多元便宜了近一倍,而海水淡化主要依靠煤電資源運營。隨著資源價格在2008年后暴漲,海水淡化成本大幅提高,導致很多待建項目擱置和現有項目閑置,“以山東大唐發電的海水淡化項目為例,一次能源價格提高以后,成本每噸提高兩三元,籌建的日產10萬噸規模項目后續建設被擱置。”
海水淡化項目出現產能閑置
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國家重點循環經濟項目的海水淡化工程,天津北疆電廠卻有超過八成的產能閑置。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啟剛介紹,北疆電廠采用世界最先進的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發電技術,形成了“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年新增發電量110億千瓦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過評審認為,該項目是一個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優化的典型循環經濟項目和生態工程。
郭啟剛表示,北疆電廠海水淡化一期10萬噸/日的海水淡化能力建成后,如果灌裝成瓶裝礦泉水,每天可灌裝約2億瓶。電廠生產的淡化海水除少部分自用外,90%以上打算面向社會供應。這些高品質淡化海水的大規模供應,將有效緩解天津市淡水資源短缺的狀況。記者在電廠品嘗了這種淡化海水灌裝飲用水,口味與一般飲用水無明顯差異,且略帶一絲甜味。
然而,記者在北疆電廠看到,已經安裝好的四臺先進海水淡化裝置中,只有一臺在運行,其余三臺都處在停機備用狀態。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李虎說,目前一期已經建成的日產10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實際產量為1.8萬噸,其中1萬噸電廠自用,另外8千噸并入漢沽市政管網中。他認為,北疆電廠生產的淡化水完全符合自來水衛生防疫相關規定和國家飲用水標準,同時也符合天津出臺的海水淡化進入市政管網的規定,之所以產能大量閑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淡化海水較普通自來水價格偏高。
除了天津的北疆電廠,其他地區的海水淡化工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負責山東青島黃島電廠海水淡化項目的籌備處副主任張思義說,該項目目前也是三分之二的產能閑置,“而且,現在很多海水淡化的項目都是這樣。”
缺項目、成本高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當前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障礙主要來自缺少工程項目和成本偏高。王軍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從去年到現在都沒有項目可接。“沒項目就會缺乏實踐經驗,而海水淡化的工程建設和發展是靠經驗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據記者了解,眾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和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三家國有單位聯合成立,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然而這樣資質的公司參與國際競爭時卻毫無競爭力。“參與國外項目競標時,別人都是列出幾十個成功的工程項目經驗,而我們只有一兩個,直接就被刷了。”王軍無奈地表示。
除了缺少項目,成本高也使得海水淡化企業沒有市場。據了解,天津北疆電廠生產的淡化水直接成本約為每噸4元,加上設備折舊和還本付息,每噸水成本高達8元。對比天津當地普通自來水4元左右的居民用水價和7元左右的工業用水價,明顯不占優勢。李虎表示,北疆電廠還曾與濱海新區列入供水計劃的幾家水廠取得聯系,但由于相關補貼政策沒有到位,水廠方面對使用淡化水并不積極。
目前除了國家示范項目外,真正由需求產生的海水淡化項目寥寥無幾,深層原因在于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目前如果將海水淡化做主業,公司肯定完了。”張思義說,做海水淡化的公司基本都當副業來做,或與電廠相結合,電廠自行發電供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再供水給電廠。
阮國嶺說,海水淡化技術其實就是能源換水資源的技術,目前兩種主流方法分別為膜法和熱法,膜法就是利用高壓泵將海水通過膜壓出淡水,消耗電能。而熱法則是通常所說的蒸餾法,要消耗大量的氣,主要通過燃煤產生。因此,將海水變為淡水,自然就要受到能源價格的較大影響,除了中東地區國家因能源價格低受影響較小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李虎認為,北疆電廠當下最需要解決的是消化現有產能。他建議應盡快將海水淡化納入城市供水資源中,由水務部門統籌管理,平衡分配。“尤其在同一區域內新建項目應進行整體規劃,包括布點、規模、技術路線等,避免一窩蜂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