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條西江河上,位于上游的順德、江門兩地,沿岸遍布了數十家洗水廠、皮革廠和氧化廠等重污染企業。而位于下游的中山,沿途分布了古鎮、稔益、全祿、三鄉、南鎮等五大水廠,取水規模達81萬噸/天,供水量占全市總量38%。
今年省“兩會”期間,一份來自中山的議案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議案指出:近年來,由于上游大量工業廢水直排西江,污染中山的飲用水源。“中山癌癥等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與這些污染尤其是工業污染有一定聯系。”議案呈交之后即被確立為省人代會議案,省人大也多次實地調研,召集順德、江門等地部門共商對策,力圖解決跨界污染。
至今,議案提出已近半年。對上游污染源的整治是否收到實效?上游工業區還會對中山飲水造成威脅嗎?中山飲用水源離徹底治污還有多遠?近日,本報派出多路記者溯源而上,走訪居民、問策專家,咨詢部門,力圖探究相關問題的答案。從本期起,我們將陸續推出《追水溯源》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今年5月省人大一次實地調研中,位于中山飲水源上游的順德方面表示,經過排查,沿岸的均安鎮相關企業排污總量、污染物均達標排放,不存在議案中所說的污染問題。而江門方面則表示,他們正在清理重污企業,已見成效,“但還需要一段時間。”
各方說法之下是否仍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真相?為調查中山水源上游的污染情況,連日來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從古鎮取水口沿著海洲水道溯源而上,力圖追查出西江中山段的“污染地圖”。
13公里“工廠帶”變身灘涂地
中山飲用水源主要來自西江的三條分支:西海水道、小欖水道、雞鴉水道,其中以西海水道的流量最大。在西海水道的中山段,古鎮位于最上游,下游有橫欄、大涌、板芙、神灣等四個鎮區。其中,橫欄的稔益水廠、大涌的全祿水廠、神灣的南鎮水廠均從西海水道取水。如果這一河段被污染,則意味著全市近四成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
6月9日,記者在古鎮臨江一帶看到,古鎮水廠就在外海大橋橋頭上游約1公里處,吸水口則設在水廠對面的西江水道中。據當地一位居民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江邊灘涂地開始興建工業區,2003年左右達到高峰期。“主要是化工廠、洗水廠等,污水直接排到河中,加上生活污水,導致有的河段水質變得又黑又臭。”
不過,居民所指的這一片“污染重地”,如今已發生明顯變化。記者現場看到,沿途已幾乎不見工廠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沿江綠化景觀帶。在炎熱的夏日,這一景觀帶也吸引了當地很多居民前來沿江散步和乘涼。附近的江面也不見明顯的污染痕跡。
這一改變得益于中山人敢于拿自己“開刀”。據古鎮環保部門方面介紹,為保護好中山的飲水源,目前已將原來800畝沿江工業區約320家企業全部清走,在古鎮段形成了大約819畝的飲用水源保護區,長達13公里的工業帶消失了。
古鎮有關領導在參與省人大調研組的座談會時透露,平整后的13公里沿江帶,將會建設成沿江公園。相關規劃已出臺。按照規劃,公園沿西江邊橫欄段至均安段,全長13公里,將分三期建設,預算總投入2億元,其中第一期投入約2000萬元。
統籌 李華炎 采寫 李華炎 羅麗娟 劉長欣 攝影 羅麗娟
左岸洗水廠“污水直排西江”
古鎮河段的整治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越是沿途而上,情況越是不容樂觀。
西海水道在新會南下,在荷塘鎮分出海洲水道。而位居海州水道兩側的江門荷塘鎮和順德均安鎮則成為影響下游水質的重要源頭。“上述兩地并未將西江規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古鎮環保部門表示。
今年1月的省“兩會”期間,中山的省人大代表提交的一份《關于改善西江河中山上游水環境的議案》指出,江門市荷塘鎮和順德區均安鎮的大量重污染企業,嚴重影響了下游中山的水質,影響了中山人的飲水安全。
記者在走訪中獲悉,議案中所指的污染源,分別是位于荷塘鎮的康溪工業區、篁灣工業區以及順德均安鎮的牛仔城工業園。6月9日,記者沿著康溪工業區實地調查發現,靠江一側分布了大大小小的工廠,其中以洗水廠居多,而這些工廠距離水道僅有一路之隔。
在一家順x大型洗水廠的門前,幾名員工正在休息。當記者以企業的身份向員工咨詢時,一名員工告訴記者,該工業區主要都是洗水廠,主要承接來自珠三角的牛仔褲、服裝等洗水業務。“我們企業規模就很大,一共八大車間。”該員工透露,工廠每天都排出大量的污水,通過污水集中處理之后,直接通過暗渠排到西江里去。“污染肯定是有的,西江水這幾年都已經明顯變壞了。”
在荷塘兩大工業區走訪時,記者發現,除了大量洗水廠、皮革廠等重污染企業外,臨江地帶還有為數不少的玻璃廠、石灰廠、五金照明廠等,以及大量的員工宿舍和居民住宅。“由于靠近江邊,這些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就直接排到河中。”附近居民告訴記者。
據江門方面介紹,今年3月以來,該市在荷塘鎮環境污染專項執法行動中,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52宗,其中限期整改14宗,限期治理11宗,關停企業26宗,拆除企業8家。“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要一段時間。”
右岸排污仍有“暗渠”
海洲水道的右岸是順德均安工業區。5年前,順德均安工業區內因漂染、制革、電鍍、垃圾堆填場等企業對下游中山飲用水源安全構成威脅,被列入“廣東省掛牌督辦的十大重點區域環境問題”之一。經整治后,2008年,均安牛仔工業園區摘掉了“重點督辦”的牌子。但工業發展與環境治污之間的博弈,似乎并未停止。這里盤踞著大量的紡織、洗水廠,其排污治污問題尤其為下游的用水區域所擔憂。
6月12日,記者來到這個以洗水、紡織等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城,據知情人士透露,近年來該工業區大力治污,2008年,繼生活污水處理廠之后,一家工業污水處理廠也開始投入運營。在海洲水道的西堤岸旁,由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兩條大水管對準了海洲水道。
記者從多家洗水廠職工口中了解到,目前洗水廠污水一般都需要經過污水處理廠,但也有部分企業有法子直接繞過污水處理廠而“自己排水”。在暢興工業園西圣路旁的槎窖涌,在短短幾百米距離內,記者便發現了兩處大型的污水排管,其中有一處在正午11:30-12:30之間有大量的黑色污水排出,與河涌內藍綠色的水質形成鮮明的對比。記者順著槎窖涌往西南方向走,發現這條河涌正是直接通向西江支流、海洲水道的。
“治理是治理過一段時間,但是有些企業還是有法子直接排水的。”在西圣路口,多名路過的服裝廠員工告訴記者,雖政府對重污染企業作出了明確的排污治污管理規定,但偷排、漏排的現象也并不鮮見。
在海洲水道旁以種菜為生的本地居民李順明告訴記者,自工業園進駐后,海洲水道的水質開始明顯變差,雖然幾年前興建了污水處理廠,但情況并未好轉。“現在那些看得到的排水管是比較少了,但是我相信暗溝還是很多的,不然為什么水還是那么差?”
被忽略的“面源”污染
近年來,盡管上游兩地采取了多項治污措施,但仍舊無法有效遏制水源水質惡化的趨勢。根據市供水公司透露的信息,2011年以西江水不斷出現原水氨氮、鐵、錳超標等問題,目前西江水水質已由類水降到類、甚至類水。
謝建麟是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也是一名資深水利專家。在他看來,現在普通老百姓對污水處理廠有誤解,認為污水處理廠能處理任何污水。“不是的,目前主要是處理城市生活污水,主要利用微生物把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消耗掉,如果有太多工業污水,那相當于是毒素了,這些微生物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謝建麟表示,工業污水需要深化處理,但由于經費所限,現在普遍還是采取生物處理技術。
省人大的議案也指出:根據廣東省水資源質量狀況通報統計,中山西江上游水質較以前有下降趨勢,特別是糞大腸菌群項目超標明顯。“近年來,我市癌癥等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與這些污染尤其是工業污染有一定聯系。”
當人們的目光大多都聚焦在西江沿途的工業污水時,謝建麟指出,還有一個“面源”的污染容易被忽略。他稱,污染分為兩個來源,某個廠或者居民區排出來的污染屬于“點源”,而魚塘和水田的污染則屬于“面源”。“以前養魚喂草和糞便,現在為了產量高,工業化地養魚,添加各種激素、污染物就排到河中了。”
謝建麟表示,目前相關地區處理排污企業,僅是處理“點源”,還未處理西江沿途的“面源”。事實上,沿途的很多鎮區都遍布了大量的魚塘和水田,這是當前治污的一大難題。“要控制這類污染物的用量,還要在水的必流之地增加濕地,種些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謝建麟說,不過這要有條件,現在重點把“點源”處理好,“面源”的處理仍是一項長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