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制日報》6月8日消息說,位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內,違法小電鍍廠肆意盛行,污水直接排入溝河,直接污染飲用水源和地下水。
污染固然可怕,但比企業污染更可怕的是對污染的視而不見。文安縣的違法小電鍍廠并不是一兩天就建成的,令人不解的是,國家三令五申要求取締的小電鍍為何能夠死灰復燃?當地環保部門為什么坐視不管?違法的小電鍍廠為何難被整治?一句話,皆是利益使然。小電鍍廠要的是暴利,有的人要的是稅利,利與利結盟,監督難免缺位,監管難免出現真空。
近年來,中央對環保工作可以說是重視有加,但少數地方政府卻并沒有與中央 “合拍”,在對干部的政績考核中,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而將環境保護當作 “軟指標”,甚至連人人詬病的污染也成為GDP的增長點。一些地方就公然表示環保要為經濟發展讓路,對重點項目可以“先上車后補票”。在這樣一種大氣候下,我們不難看到,為什么國家三令五申的小冶煉、小電鍍、小選礦、小制革等落后淘汰的生產工藝在一些地方依然能大行其道,不法經營者膽敢以犧牲環境資源、犧牲村民的健康和生命為代價,賺得盆滿缽滿。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文安縣一些鄉鎮不僅地表水會受到了嚴重污染,地下水也沒能幸免。村民們稱,當地100米以內的水井幾乎都已經廢棄,井里抽出來的水連洗衣服都不能洗,只能用作建筑用水。
比廢水污染更可怕的是政績觀中毒。政績觀一中毒,在招商引資上就會“饑不擇食”,在環境監管上就會“視而不見”,在處理違法排污上就會“隔靴搔癢”,其結果必然是“屢禁不止”、“屢關不停”。唯有用猛藥給地方官員中毒的政績觀“消毒”、“殺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行使環保“一票否決”,讓官員的“興趣點”、“興奮點”及時轉向,此類污水橫溢的亂象才會少之又少。
污染導致河溝、池塘不長魚,不僅僅令魚難受令人唏噓,也使我想起時下國人愛玩的腦筋急轉彎。如果有人問:河里不長魚,長什么?聯系各地“靠河吃河”的實際,估計答案也將是五花八門。對于熱衷于濫取河沙的人來說,河里長魚真不如長河沙;對于一些酷愛建小水電站的地方來說,河里長魚不如長水電;對于想大力發展江河旅游者來說,河里長魚不如長出更多的游船;而對于哪些將江河湖泊當著天然的排污渠道的老板們來說,河里長魚不如長出更多的GDP……在某些地方政府的幻想中,一網打下去,江河湖泊哪怕沒有活蹦亂跳的魚兒,但有令權力和資本笑逐顏開的GDP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