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將提高
環保部已經著手醞釀進一步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的排放標準。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近日稱,“十二五”期間,國家希望東部一些地區所有的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水平能夠達到一級B標準。
對于剛剛迎來的近4300億元市場空間的污水處理行業來說,這無疑是另外一個利好消息。
提標勢在必行
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環保局日前發布的《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對于業內人士而言,這既是“兵臨城下”的棘手難題,又是“送到嘴邊”的大塊蛋糕。
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下稱《規劃》)稱,“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
我國現行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根據不同工藝對污水處理的程度和收納水體的功能,常規污染物排放標準可分為三個級別,其中一級標準又分為A標準和B標準。目前國內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普遍要求出水水質要滿足二級標準,處理工藝普遍采用活性污泥法。
“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工作,我們實際上在今年初就已經開始研究了,現在看來難度是比較大的。”張全表示。雖然如此,他們還是會通過升級改造和擴建,使出水水質達到一級B標準。
張全說,一級A標準可能要到“十三五”才能提出。他表示,上海前幾年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因此在技術上都是能做到的,只是一些污水處理廠是按照BOT(建設-經營-轉讓)、BOO(建設一擁有一經營)等市場方式來運行的,所以要按照特許經營合同對水價進行研究。
污水資源化是污水處理行業普遍看好的發展方向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廢水回收,把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水引到預定的凈化系統中,采用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方法進行處理,使其達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標準。
要實現污水資源化,就要求出水水質達到一級標準,處理工藝則采用深度處理或二級強化處理。深度處理法主要有化學混凝法、過濾吸附法、膜法等。以膜技術處理為例,目前全國污水處理市場中,該技術的市場份額只有4%~5%。
“盡管比例不大,但增速非常快。我們認為潛力還是非常大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何愿平說。從整個污水處理行業來看,70%以上運用的是傳統技術,因此如果只做傳統技術,實際上也僅有20%多的市場空間。鑒于此,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方向主要是對大城市的老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對我們來說,這個市場是100%的。”何愿平說。
《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再生水利用率力爭提高到15%,而該指標在2010年還不足10%。另外,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也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提標非普適
但是,一位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工作的專家也表示,污水處理不單純是資金和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整個制度體系的建設。并非提高標準就是好的,要結合不同城市的特點,用有限的資金解決主要問題。
以上海為例,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并沒有排到黃浦江里,而是排到了海里。因此,即便將標準提高到一級A標準或者一級B標準,改善的也是沿海水質,改善不了上海內河水質。
張全此前也表示,上海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規模、處理水平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排在前列。但要實現預定目標,還是有挑戰的。他還說,上海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包括太湖流域特別是限值地區的已建污水處理廠都已達到一級A標準,但也有一些老的污水處理廠建成年代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這些老廠本身執行的是二級標準,這勢必要對一些老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
前述專家指出,即便是污水資源化,也并非適用于每個地區。比如,我國北方城市缺水,污水資源化就比較適用。但對于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城市,污水資源化就缺乏經濟動力。
何愿平算了一筆賬:目前污水處理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次性投資約為2000元/噸,運行成本主要是電費。運用膜處理技術后的出水標準較采用傳統活性污泥法的出水標準高,成本也高出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