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項指標能否保證飲用水安全?
106項指標與我國水污染現狀相符,2006年之后大規模水污染事件中涉及的污染種類都涵蓋其中
水質標準偏低是我國飲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20多年沒有變化的指標已經不能與當今的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飲用水安全需要一個更加合理、規范的標準來保障。因此,《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大幅提高了水質檢測指標,希望通過這106項指標管理好飲用水安全。那么,這106項指標包括哪些什么,考慮了哪些因素?
據了解,我國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指標:微生物指標、消毒劑指標、毒理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放射性指標。
與1985年的35項標準相比,新國標中除了放射性指標修訂了1項以外,其他指標均有所增加。微生物指標由兩項增至6項,并修訂了總大腸菌群指標;消毒劑指標由1項增至4項;毒理指標中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至21項,并修訂了4項指標;毒理指標中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至53項,并修訂了1項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由15項增至20項,并修訂了1項指標。
新國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主任鄂學禮介紹說,106項指標與我國水污染現狀相符。2006年之后爆發的大規模水污染事件中涉及到的污染種類,都被涵蓋在新國標中,其中還有許多新亮點。
新國標中,毒理指標增加的最多,71個新增項中有59項為毒理指標,其中對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的關注有所加強。關注有機污染物是因為上世紀末以來,由人工合成的諸多物質進入環境中,在一些情況下長期存留,對人體產生危害。而鐵錳鋅銅等在內的重金屬是近年來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新國標對重金屬的檢測指標從5項提高到了19項。另外,對于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海水淡化工程,新國標規定了其作為飲用水涉及到的硼指標;隨著除草劑的使用越來越多,毒理指標中還增加了約20種農藥類的指標。
微生物指標方面,主要增加了兩蟲(腸賈第氏鞭毛蟲和隱孢子蟲)的檢測,這個指標的提出能夠與西方最嚴格的標準接軌。北京奧運會前,奧組委對兩蟲指標加入檢測非常關注,他們了解到西方國家一直重視兩蟲的檢測,希望我國的標準能與國際接軌。于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專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兩蟲檢測,在30%的水源地到了兩蟲,并把兩蟲指標加入了新國標。
從水源地到水龍頭都能有保障嗎?
飲用水安全做得比較好的地區,從水源地到入戶水水質都有嚴格要求,縣級城市水質監測壓力大
飲用水從水源地到最后的水龍頭,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106項指標的硬性規定顯然不能保證飲用水安全。整體來看,我國在飲用水安全方面要做得工作還很多。
從源頭看,我國目前的飲用水源地水質情況并不樂觀,農村飲用水也受到了威脅。水廠在執行新國標時面臨的困難也很多,多數水廠仍采用傳統工藝,只有少數水廠有深度處理工藝。供水過程中,管網老舊降低水質。新國標中規定到水龍頭的水質要求怎么保證?
在飲用水安全做得比較好的廣東省珠海市,從水源地到入戶水都有嚴格要求。據廣東省珠海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供水業務部主任王杭州介紹,他們采取多水源系統保障水質安全,即水庫之間通過隧道彼此聯通,如果一個水源出現問題可及時切換水源規避風險。并引入第三方監測,從水源地、水廠各環節、綜合中心化驗所、行業主管部門、水質檢測中心、疾控中心等6道關口保證水質。
同樣位于廣東省的廣州市則以管網水質的狀況來調控出廠水水質,對出廠水水質指標進行內部控制。通過逆向調控保證水質安全,充分考慮后續管網情況保證入戶水達到相關標準。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水質部工程師朱爭亮說,除了有完整的管理體系,在水廠工藝改造方面他們也走在前面,通過亞洲最大規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處理項目、東部水廠生物處理改造等提標改造工程,加強了水廠的深化處理能力。
同時,珠海、廣州等地搭建流域水質網,將西江、東江、北江等流域的上下游檢測數據實時共享,如有突發事件,可為各地提供寶貴的應對時間,通過流域監控應對突發事件。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占生認為,搭建流域水質網絡、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設置儀表預測水質很重要,水源地污染物一旦超標可以馬上報告水廠、自來水公司采取措施,如果等到出廠水水質檢測出不合格就為時已晚。但是,各地經濟水平發展不同,有些地方沒有條件像珠海、廣州做得那么專業,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縣級城市,根本沒有這樣專業的機構進行水質監測,甚至連飲用水水源地都劃分不清。
“對于縣級城市來說,加強水質監測是保證標準實施的前提,但是難度較大。”王占生說。首先,能夠檢測106項標準的為一些大型自來水公司、住建部的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等,其他單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其次,要配齊水質監測方面的儀器需要較大花費。

怎么緩解公眾疑慮?
水質公開勢在必行,業內成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加強與公眾溝通
2012年以來,廣西龍江、江蘇鎮江、湖北武漢等地都出現過重大污染事件。業內擔憂,生活飲用水會成為繼PM2.5之后,又一個引發公眾強烈反響的社會焦點。
其實,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水質中心曾對全國城市飲用水水質狀況做過普查。這次普查是近十幾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覆蓋了全國4000多家縣級以上城市自來水廠。然而,普查數據一直沒有公布,直到今年5月,才有媒體報道了這一結果。全國普查的4000多家水廠中,1000家以上出廠水水質不合格,多數地方存在不同程度問題,而這些問題至今并無太多改善。
這一消息的報道,讓公眾更加疑慮,我們喝的水到底怎么樣,成為公眾急需知曉的話題。
王占生說:“水質普查的結果應該公開,不僅會對水質達標起到監控作用,也能引起主管部門重視,合格率會得到較快提高。”
鄂學禮也認為,水廠或政府應該每個月公布一下飲用水水質指標,讓公眾有知情權,否則公眾對飲用水安全會一直持有懷疑態度。他說,美國對飲用水的管理并不是全國性的,每個城市都是自己管理,我國也應該做到每個城市管理好自己的飲用水水質,并逐步擴大面積。
對此,供水企業已經有所行動,今年3月,長沙水業集團、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珠海水務集團、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以提供優質優價的供水服務。
王杭州介紹說,供水聯盟注重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工作,會對水質進行專業測評。同樣身為供水聯盟企業的廣州自來水公司每月會將自身及第三方的檢測數據每在網絡及顯著位置進行公示,并邀請公眾參觀水廠。
“向公眾普及供水整個流程,了解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性情況,既能避免水廠陷入‘替罪羊’的困境,也能提高對水源地的保護意識。”王占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