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民陳大爺喜愛在沱江邊釣魚,近來釣魚的興趣更是倍增。“因為以前釣魚經常‘打空手’,現在‘不放空’,每天都有收獲。”陳大爺在享受釣魚的樂趣時,切實感受到瀘州市河水在變清、水環境在變好。
近年來,瀘州市關閉大量致污企業、取締肥水養魚,全力啟動“清水工程”,讓水庫的水變清,讓江河回歸飲用功能,大大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壓力。
啟動“清水工程”讓水資源“再生” 我市境內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1條,常年境內徑流量66.5億立方米,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0.13 億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1078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355 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全省的 58.9%和43.7%,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同時,年降雨分布不均,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導致旱災頻發,尤其是古藺縣、敘永縣、瀘縣是典型的“十年九旱”地區,每年經濟損失數億元。水資源缺乏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水利工程建設周期長,在短時間內,依靠新建水利工程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顯然不太現實。通過挖潛節流,治污還清,讓水資源‘再生’是當前解決缺水問題的最好選擇。”市水務局局長羅章海如是說。近年來,我市在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之際,啟動 “清水工程”,除污還清,最大限度地增加可利用水資源量,解決有水不能用的難題。治理排污恢復水資源飲用功能。
在實施“還清工程”行動中,瀘州市沿江區縣把重要江河治理作為水環境治理的突破口,對非法排污企業進行清理取締, 并采取“ 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復”等多種措施,清污水、清淤泥、清垃圾、清障礙、撤網箱,對沿河水環境進行了全面、系統、科學的治理,使城鄉水環境明顯好轉,使水資源飲用功能得以恢復。
過去,我市境內沱江水質較差,有關部門花大力氣撤除網箱養魚設施,關閉治理污染性企業,讓沱江水質保持在國家三類以上標準,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原生態生長的自然魚類也開始增加。幾年前,長江上游支流永寧河受到嚴重污染,河水渾濁,群眾意見很大。為了改善永寧河水質,敘永縣、納溪區先后關閉了永寧河流域沿岸39家硫精砂企業、100口土法煉磺爐,取締了12家硫精砂廠和18家土紙廠,還永寧河一片清新。
取締肥水養魚還水庫一湖清水水庫是農村群眾飲用水的重要來源,保證水庫水質達標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全市上下集中力量,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開展“還清工程”行動,對所有飲用水源和備用水源水庫進行規范化管理,中止肥水養魚,改善水質。 “為了群眾用上放心水,取締水庫肥水養魚,值!”瀘縣水務局局長廖理洪告訴記者。瀘縣是漁業大縣,水產品年產量4萬噸,產值達到4.2億元,水庫魚產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3 月起, 瀘縣集中開展專項行動,大力推進水庫“還清工程”,立足縣情增“清水”, 努力解決有水不能用的問題。瀘縣成立了以縣委和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縣財政、水務、法制等17 個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供水工程建設及飲用水源“還清工程”領導組,并將此項行動納入相關部門的目標考核。預計今年11 月底前,瀘縣將依法終止全縣 29 座集中供水站涉及的26 座飲用(備用) 水源水庫的承包權經營合同,收回 2400 口山坪塘,分別為每個農業合作社備用一口衛生飲水塘。對收回的水庫、山坪塘一律不再承包養魚。對于收回的三溪口、艾大橋兩座中型水庫的承包權, 由縣水務、財政等部門共同負責,各鎮負責收回所轄小型飲用、備用水源水庫以及山坪塘的承包權??h環保、衛生、公安、信訪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開展工作。為了建立長效飲用水源工程管護保障機制,縣財政將每年補助收回水庫管護經費430萬元。目前,全縣已收回水庫5座、山坪塘20座。
與此同時,龍馬潭區也相繼啟動“清水工程”,投入資金30余萬元,努力實現 “整治一處溪河水庫,還一處清水于民” 的目標。
截至目前,瀘州市有74座飲用水源和42 座飲用保護備用水源水庫,全部終止養魚承包合同,撤除網箱養魚設施,關閉、治理污染性企業,實現生態養殖,大大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