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委員提案中表示,廣州新增的公共綠地幾乎都是不足兩米的淺層“假綠地”,地上地下幾乎是無泥土的巨型混凝土硬塊,是水浸街的原因之一。
昨日,記者從廣州市政府答復中獲悉,廣州將在荔枝灣涌、沙河涌、獵德涌、譚村涌等易澇河涌出口建設強排泵站,確保在遇到珠江高潮位或超標暴雨自排不足時,采用強排方式及時泄洪。
90%雨水需靠排水管網
今年初,省政協委員林有勤、李文斌提案《關于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科學治理廣州“水浸街”問題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廣州雨水難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網才能排走。
《建議》指出,表面上看,廣州的人均公共綠地在增加,但是新的公共綠地幾乎都是不足兩米的淺層,移植的大樹無法根深蒂固,難起到涵養水源的生態作用。
排水系統設計標準過低
《建議》指出,目前排水管網多按照一年一遇、兩年一遇的標準設計,許多井口排水速度跟不上降雨速度;由于臨時改動原有的排水管道,河涌改造工程使河道變窄,造成施工路段排水不暢;市區大多按照下水道、河涌、人工湖、珠江的方式泄洪,但由于部分河道寬度不規則,河段形成瓶頸,泄洪不及,甚至倒灌;居民小區和城鄉接合部的排水設施多是一些小口徑的排水管道,且未與市區管道聯網,不能及時排積水。
委員建議,革新排放模式,構建具有生態體系的防澇模式;盡快出臺城市防澇標準,并且做好全面的應急方案,建立洪水評價體系;提高流花湖、荔灣湖等4 大人工湖的泄洪和蓄洪能力。
市政府:還需新建2922公里排水管網
廣州市政府答復,城市建設、地面硬底化導致雨水下滲和調蓄能力持續下降。如天河城和珠江新城,以往是農田,現在高樓林立,排澇壓力加大;麓湖、荔灣湖、流花湖和東山湖等,由于周邊過度開發,調節容量大為降低。
同時,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偏低,欠賬仍較多。中心城區已建成的排水管渠總長8463公里,與《廣州市污水治理總體規劃修編》和《廣州市雨水系統總體規劃》確定的管渠工程量11385 公里相比存在差距,還需新建2922公里排水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