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是從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抽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將長江水抽引到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補充山東、江蘇、安徽等輸水沿線地區的城市生活、工業和環境用水,兼顧農業、航運和其它用水。該工程調水主干線全長1466.50KM,按照規劃目標將于2013年12月通水。
7月17日~20日,記者先后采訪了山東濟寧、江蘇徐州的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一期工程,在山東微山湖地區感受到水質改善使周邊生態環境重現生機;在江蘇徐州,這個昔日的煤城,如今頗有江南水鄉的柔美風韻。記者深刻感受到,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加快了沿線省、市的水污染治理速度,提高了城市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通過治污這個媒介,提升了沿線區域的綜合發展實力。
在2000年南水北調工程進入總體規劃論證階段,國務院定下了:“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經江蘇、山東兩省,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但水體污染嚴重,人們最擔心的是治污成敗問題。因而,工程重點就是加強污水處理,實施清水廊道建設,完成蘇、魯兩省的治污及截污導流項目。
“一缸醬油”的南四湖又見魚兒
在區域經濟保持兩位數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沿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均較規劃實施前削減了80%以上。曾經像“一缸醬油”的南四湖里,又看到對環境敏感的小銀魚、毛刀魚、麻婆魚,讓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們特別欣慰:十年的治污終于交出了最有說服力的答案。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提供的數據:2000年,蘇、魯兩省主要污染物(COD)入河總量35.3萬噸,氨氮入河總量3.3萬噸,分別超出要求COD、氨氮入河控制量6.3萬噸和0.53萬噸的4.6倍和5.6倍;山東段全線水質總體為V類或劣V類。
業內專家都知道,東線一期工程治污最難點在南四湖。它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內陸淡水湖,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承接蘇、魯、豫、皖4省32個縣市區的客水,入湖河流53條。
數據顯示,入南四湖山東各控制斷面主要指標超標倍數在10倍~180倍。南四湖地區的污染程度,集中了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是全國重點流域治污的“縮影”。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南四湖流域每平方公里800人,結構性污染突出,工業排污占70%。”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都熟悉電影《鐵道游擊隊》的主題歌,微山湖也因此出名。構成南四湖之一的微山湖由風光迤邐一度變為“死湖”,魚蝦絕跡。飲用被污染地下水的微山湖地區的村民,曾連續多年沒有一個適齡青年能通過參軍體檢。
造紙行業的污染是工業污染的一個縮影,一個造紙廠排出的廢水能污染一條河,山東的造紙廠最多時達500多家。
2006年,山東省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了分時段、分區域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性標準,其中COD排放標準最高嚴于當年國家行業標準6倍多,氨氮排放標準最高嚴于國家行業標準7倍,此舉取消了行業污染排放“特權”。
造紙行業發出:“這會搞垮山東造紙企業,這個方案不可操作”的反對之聲。
山東省環保廳對造紙行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85%的企業經過努力也達不到這個標準,而15%的企業經過努力可達標,但沒有一家企業當時就能達標。
一群金魚在露天水池里活潑地游來游去,這是日前記者在位于兗州市的太陽紙業公司看到的一景。
據介紹,池水是企業污水處理系統最后排放出的中水,通過放養金魚,觀察其生長狀態,可以直觀地了解污水處理是否穩定達標。據了解,太陽紙業的漿紙由2000年不足30萬噸,增長到2011年的307萬噸,在產量增長10倍的同時,耗水量由每噸56立方米,降至每噸6立方米左右,噸紙耗水躍居世界領先水平。從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間,公司年產量增加2倍多,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降低了70%多。
如今,山東省造紙企業由當年500多家銳減為不到10家,太陽紙業就是在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導下,比同行提前十年走上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之路,一躍成為行業的領頭羊,現正走向跨省兼并的大發展階段,“山東造紙”憑著實力成為股市上的佼佼者。
山東省環保廳副廳長謝鋒說:“現在,南四湖地區重現山清水秀,使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幾率提高了,做大做強的企業使地方財稅大大提高。山東人民為南水北調付出了巨大犧牲,同時,我們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受益者。”
污水處理廠 “ 長著腿跑 ”
在徐州荊馬河污水處理廠,記者看到,處理后的尾水經過最后一道紫外線消毒后流出來了。
據專家介紹,經過處理的尾水達到一級A標準,在技術上是用自來水的生產標準進行污水處理,處理后的中水可以達到地表水三類水,但還不能直排入河道,而是送入大海。
為了保證送入北京的是放心水,十年前,徐州的污水治理率先在國內實行BOT計劃,即由政府向私人機構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并管理和經營相應的產品與服務。
記者乘坐的汽車行走在徐州街面上,恍然置身江南水鄉,精致、優雅,時尚。作為資源型枯竭城市,老徐州形容它當年的情形是“垃圾隨風刮,污水自然蒸發”,南水北調為徐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轉型機遇。
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東線工程江蘇段涉及6個水質控制斷面、33個治污工程項目,是江蘇省南水北調沿線5市中承擔斷面和治污項目最多、任務最重的城市。
徐州市水利局馮正剛局長說:“南水北調在徐州有200公里,整體治污是在市環保局的監督下,由水利局全權負責,按環保要求治理,目前已全面完成了規劃的33項治污工程。”
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形容污水處理廠“長著腿跑”,過去被認為又臟又臭的污水,現在成了賺錢的香餑餑,社會資金紛紛投入其中,解決了環保大問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從2006年的9個增加到目前的33個,處理能力由45萬噸/日提高到105.5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不足50%提高到87.23%,配套管網長度由不足100千米增加到1100千米。今年,徐州市還將完成28家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東線治污十年成效顯著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環境保護司副司長徐子愷說:“我們用10年時間,恢復了河流的自然凈化功能,這是西方用100年的時間完成的事?,F在,我們還面臨經濟快速上漲階段,既要解決對原有污染量的消減,還要解決不斷產生的新的污染問題。”
東線治污正逐步由工程治理向工程措施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轉變。江蘇省提出“嚴格準入、節水減排、清污分流、應急保障”治污理念。山東省用循環經濟理念,探索出“治、用、保、防、控”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
目前,兩省已頒布實施嚴于國家標準的造紙工業、紡織染整工業、畜禽養殖業、垃圾填埋滲濾液等污染物排放標準。兩省調水沿線所有縣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均已提高到1.0~1.2元/噸,有效解決了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和配套管網建設資金問題。
截至2011年底,江蘇省調水沿線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78座,日處理能力216.6萬噸。山東省已在沿線建成污水處理廠81座,日處理能力386.5萬噸,較2002年提高了3倍,平均負荷運轉率達到88%。沿線實現了一個縣(市、區)至少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處理廠。
目前,東線一期治污項目426項,按規劃方案基本已全部完成,東線沿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達到或接近總量控制目標要求。今年1月~4月,東線黃河以南36個控制斷面中,有32個達到規劃目標,達標率為89%,輸水干線基本達到III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