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在對槐蔭區的排水系統進行檢查時發現,在省城老商埠區存在著80年以上的歷史排水管道。這些管道目前運行良好,仍在發揮著排水的功能。據介紹,老商埠區這樣的管道已經不多,目前僅存不到200米。
雖然歷史比較長
沒有發生過冒溢或堵塞
15日,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檢查人員來到緯五路15號附近,對這里的排水管道進行檢查。掀開路邊的井箅子,在磚塊砌成的檢查井內,可以看到排水管道口直徑約半米。
槐蔭區市政工程管理局排水科科長王曉甫說,這些排水管道是濟南開埠后建設的,距今已有80年以上的歷史。這些管道是何人建設的,他們沒做過仔細考證,目前有一種說法稱這些管道可能是日本人建設的。
濟南市排水管理服務中心檢查人員把管道內窺鏡深入排水井內,攝像頭對準管道內部,檢查這里的老管道是否存在淤積的情況,結果顯示,管道內并沒有淤積雜物,還是比較干凈的。
槐蔭區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長辛思國介紹,雖然歷史比較長,但是這里的排水管道沒有發生過冒溢或者堵塞的情況,直徑為半米的排水管道,在當時算是管徑比較大的了,在現在也算是中等的。
管道截面呈鴨蛋形
可能是為了增大水流速度
為何用了80年以上的管道還能夠排水這么順暢?王曉甫說,這和這些管道的設計形狀有關。這種管道用陶土制成,不是完全的圓形,而是橢圓形。如果做一個切面,管道口就像是一個倒立著的鴨蛋。
為何把排水管道設計成了這種樣子?王曉甫推測,建造者可能是為了增大水流的速度。水流速度加快了,就可以把水中的雜物沖走,防止淤積。
“鴨蛋”形的排水管道如何能夠站立是一個問題。王曉甫說,其實這種管道下面是有底座的,底座也是陶土材質,把排水管道卡住穩定,底座和排水管道連在一起,管道和底座應該是一起燒制的,現在已經不再用這種工藝來制作管道。
缺點是雨污混流
增加了污水處理廠負擔
雖然這些管道目前還能夠正常排水,不過管道內雨水、污水混流,既收集雨水,又收集污水。王曉甫說,雨水和污水混合在一起后,最終順著管道進入了污水處理廠來處理。污水中混入了雨水,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負擔。而現在排水管道都是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來建設的,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雨水排入泄洪溝。
緯五路西邊就是發祥巷,發祥巷的位置是原來的五里溝棚戶區,該棚戶區拆遷后建起了9座高樓。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為何緯五路這段80年以上的排水管網還能夠承擔排水的壓力?
王曉甫說,西側發祥巷的雨水和污水并沒有進入緯五路這條管道,而是由別的排水管道承擔了該小區的排水。緯五路排水管道收集的是這條道路東邊的雨水和污水,而東邊目前還是棚戶區。從緯五路往南走一直到中山公園,也沒有很高層的建筑,所以目前緯五路排水管道還能夠承受。
如果緯五路周邊高層建筑增多,哪怕是七八層的建筑一旦多起來,緯五路的排水管網可能就無法承受排水的壓力了。
這種管道曾有不少
隨著城市發展逐步更換
王曉甫告訴記者,在經一路到經三路、緯五路到緯九路合圍的老商埠區內,曾經有過很多這樣的排水管道。后來隨著城市的建設,一些道路管網被重新設計,老的排水管線進行了更換。目前這一區域內的這種管道斷斷續續已經不到200米,集中在緯五路周邊。
王曉甫說,這些老管線是濟南商埠區的證明,就像目前還存留的一些老商埠時代的建筑一樣。作為排水管理部門,他們也有點舍不得更換這些老的排水管線,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管線使用不方便、雨污混流的缺點也很明顯。